吴创
【关键词】要素组合 有效教育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23-02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中,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农村孩子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狭窄、表达沟通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往往不够活跃。再加上不少农村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关注农村学生的成长,寻找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是数学教师们的共同心愿。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运用“EEPO(有效教育)”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来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EEPO”即“教育讲效率,过程讲优化”的英文简化表达方式。“EEPO”则是集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于一体的教育系统,在指导有效教学方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因其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被誉为世界第六种教学方式。目前我市的“EEPO”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玉州区作为“EEPO”全国先期实验区之一,进行了近10年的实践探究,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并成为全国规模较大、影响较大、成效较大的有效教育实验区之一。“EEPO”中的要素组合方式是最基本的课型方式。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活用“EEPO”要素组合课型方式,从而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化抽象为形象——看、做、想要素的灵活运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占的比例较大,小学数学教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的,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对于形象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较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概念是比较难于理解且乏味的东西。在课堂上,如何把学生不喜欢的抽象概念教学环节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并喜欢探究的环节呢?笔者认为,“EEPO”的要素组合方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要素组合方式中的“看、做”要素来化抽象概念教学为学生喜欢的可看可做的形象东西,并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总结结论,从而达到发现规律、建立概念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的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揭示规律,建立概念。又如,在《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教学中,笔者给每名学生发了4张画有长方形的图片,让学生把其中2个长方形分别平均分成4份,然后让学生用红笔涂其中的一份,给第2个长方形涂上3份。学生通过对比,发现3份比1份多,于是得出<。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再拿出另外的2个长方形,一个平均分成2份,涂色其中的1份,另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涂色其中的1份。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比一比2个长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结果,学生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要素中的“做、看、想”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不会感到厌倦,并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当讲授到抽象的概念或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各种数学生活情境,灵活运用“EEPO”的要素组合方式,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实践,就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化个人思维为集体思维的交互——
动静转化、小组操作的运用
农村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如果教师再施以呆板的教学,就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乃至产生厌烦情绪。“EEPO”的要素组合方式中有动静转换这一环节,即通过小组操作的运用使学生疲惫、厌烦的学习情绪得到调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这需要教师懂得适时正确使用小组操作环节。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进行小组操作时,应该是就本节课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来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才真正体现动静转化、小组合作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并思考问题: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积极地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在共同的探究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交互、碰撞,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接下来的小组代表发言中,学生的发现也是多方面的,如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这些发现都是值得肯定的。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学困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同伴,这就使得小组成员的认知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化乏味课堂为活力课堂——七要素的综合运用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学生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EEPO”的要素组合方式中,“听、看、讲、想、做、动、静”七要素的综合运用能达到这种要求,并能让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当然,这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综合运用“七要素”。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笔者出示情境让学生听、看之后,列出了算式0.72×5=_______。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运算呢?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此,笔者没有马上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计算,而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独立计算。学生们运用了想、做的要素,即运用自己已知的运算方法去思考去尝试进行运算。2分钟过后,有些学生算出来了,顿时喜笑颜开;有部分学生愁眉不展仍在埋头计算。这时候笔者就说,没算出的也没关系,请算出的同学在小组里面说说你的方法,教一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看不会的同学能不能由“不会”变“会”。在动静转化、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动用了“听”的要素,也使用了“说”的要素,这其中也调动了“想”的要素。到全班汇报时,笔者特地请那些由“不会”变“会”的同学来汇报,之后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这堂课,由于七要素的综合运用,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每个知识点经小组讨论后,笔者又让其在小组之间加以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次数和记忆能力,使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兼顾。又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内角和》时,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手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孩子们有的剪,有的拼,有的折,经过互相讨论之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案和结果。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及时补充、修正。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做)、观察(看)、小组合作交流(做+听+说+想+动静转化),学生充分地学习,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当然,要真正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还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路程需要我们去走,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运用好“EEPO”要素组合课型方式去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课改之路将会越走越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将会越来越高效。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