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英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的冲击,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不随波逐流,不在信息化社会中迷失自我走上歧途,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作为从业十余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笔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地位有着明晰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深切体会,愿意与读者分享、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素质教育包罗万象,涉及青年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大体上可划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美学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等。在诸多方面中思想素质起着基础的和决定的性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思想邪恶,那么他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越高,对人类社会可能危害也越大。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中,至少从初中开始,学生就开始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广而化之,小学的思想品德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那么可以说一个人从正式踏入校园开始,就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熏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无论他们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既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及重大任务,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如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坚决做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
1.知识灌输、能力培养与觉悟养成并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决定了它既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它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养成,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并且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科学熟练地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国内外大事。
2.时政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系统理论知识的灌输,它无法回避现实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虽然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世界整体稳定,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局部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泛滥,整个世界仍不太平。因此时事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笔者从教经历来看,青年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对国际国内大事也更为关注,更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3.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有所加强,但跟专业课比较起来,一方面各高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所懈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突出了在指导学生自学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行探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授课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等诸多现象。
1.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把理论知识的传播作为教学的“硬任务”,而把能力、素质的培养,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视为“软任务”,单纯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传授,而较少考虑方法的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对相关社会问题既不求甚解,也不能用积累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2.灌输多,互动少。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单向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动灌,学生被动听,师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和老师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是盛气凌人的唯一主动者,授课方法以讲授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教师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互动教学局面,造成学习方式的单调和学习效果的不明显。
3.重教学积极性,轻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把思政课教学仅视为单向的灌输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和整个课堂的中心,以传授法为主,掌握整个课堂的进程,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只注重让学生接受并必须接受抽象的理论,而忽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作用视而不见,甚至扼杀。
(作者单位: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学子·上半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