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
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需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本人在历史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实践中,从“注入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升情义,培养学生人格素养”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具体情况如下:
一、增加情趣,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就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教育应尊重、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保证每一个生命能够自由、独立、积极、智慧地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对于战争史的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人性的光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敬畏生命。
课堂案例必修一《抗日战争》,讲到战争中的生命:
师:大家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是多少吗?
生:3500万以上。
师:师:3500多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江苏省现在是全国排名第五的人口大省,总人口数为7800多万。抗日战争中伤亡的中国军民人数接近现在江苏省人口数的一半,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仅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尸体就可以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啊!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都是如此。下面讲个故事,请大家谈谈感受。
师:下面老师讲个故事,听完故事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1938年,我国空军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撞向一架日机,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信中说道:“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中日两国人民竟是如此凄惨的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高妻回信道:“怀民坚毅的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他和高桥君并无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并失去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我家里的父母非常深切的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女儿一般。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沉浸在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生1:战场上,每一个出生入死的战士的背后都连着一个家庭,他们或许是家庭的顶梁柱。
生2: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其实,要不是为了国际利益,陈怀民和高桥或许能够成为朋友,也不至于失去生命,还让家人那么痛苦。
生3:我很佩服故事中的两位女性。她们都失去了至亲,却能体会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因而互相原谅。
师:大家都关注到了在战争中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失去亲人的两位女性认识到夺去他们亲人的是日本法西斯,因而能够站在人间正义的角度达成谅解。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襟!这一切都源自他们对生命的真爱、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观察:日本侵华战争中无数年轻的生命殒于战场,也给无数活着的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向学生讲述空军英雄陈怀民遇难后,他的妹妹与敌方妻子相互宽容的故事,让学生超越民族、超越国度,去体会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从而把本课的情感教育上升到人性的高度。
知识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教育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显现出来。学生情感的获得和表达与其认知过程是同步的,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过程中,三维目标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空洞的说教会使历史课堂变得更枯燥,基于史实的有血有肉的呈现与理性分析才有助于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生命关乎你我,关乎未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真的关怀,对生命智慧的启迪、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二、提升情义,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现代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的“落脚点”。中学历史课作为人文学科,在实施学生人格健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内容包罗万象,在教学中要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历史人物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健全的人格。
课堂案例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到周恩来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
师:新中国不仅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世界外交舞台似乎专为周恩来而设。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下面这段材料记载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外交活动忙碌的情况。看了这段材料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我们共同来商讨。
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除参加安排的会议外,还开展了大量的会晤和宴请活动……有人曾计算过,在7天的亚非会议的168个小时中,周总理只睡过13小时,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2小时。在那些不眠的时间里,他不是出席各种会议,就是与其他代表团进行交往活动。……会议期间,周总理辛勤播下的友谊的种子,终于结下了累累的硕果。
——中国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在新中国外交5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
师:看了这段材料后,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忘我工作精神令人感动。那么当时除了周总理崇高的工作精神外,当时的会议形势是否需要他如此地忙碌?
生:是的,在万隆会议上,由于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不同,亚非与会代表之间的隔阂和猜疑很重,再加上帝国主义的破坏和挑拨,致使会议形势复杂。一些国家的与会代表对中国疑心重重,怀疑新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要对邻国搞“颠覆”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总理只有通过频繁的外交活动来解释新中国的方针和政策,以图化解隔阂,促进理解。
生:那么,周总理是怎样化解一些亚非国家对中国的疑心的呢?
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他代表中国政府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危机。
生:万隆会议的成功与中国代表团的努力有什么联系呢?
师: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首先消除了人们对中国的误解。其次使后来分歧很大的亚非各国代表在会上开始团结起来,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另外,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为印度、缅甸等国接受,再加上周恩来在会议期间广泛宣传,使得这一原则成为万隆会议的指导原则。
课堂观察分析:将创新人格培养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去,可以让历史课不再单调、枯燥。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一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强烈的个性展示,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常笑君:《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林英;叶玲:《谈历史教学中的健全人格教育》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苏州文昌实验中学)
学子·上半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