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克亮
教育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静态固定的单一活动,而是动态发展的复杂活动。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规划者和设计师,在构建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应该采用运动的理念、发展的眼光、统筹的策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凸显课堂生命活力。小学生学习群体处于知识素养和学习经验的起始阶段和积累时期,需要教师精心“呵护”,深度创设,因生制宜,科学实施,有效生成,让小学生成为课堂“一分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本人现围绕“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课堂生命活力”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抓住教材生动特性,让小学生保持主动学习探知“欲望”
教育学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学生只有“身”和“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师的“教”同频共振,协调发展,才能把课堂的“魅力”展示出来,呈现出来。而小学生作为特殊学习群体,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削弱,经常出现“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导致学生群体成为课堂活动“局外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小学生学习情感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利用新改版的数学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生动、形象、趣味特性,能够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通过课堂教学情景氛围的营造和创设,让小学生消除消极情绪,内心保持“积极心态”,探索欲望,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力军”。如在“千克、克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的现状,利用教材内容情感激励特性,强化对小学生学习探知情感培养。在新知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到水果店购买水果”实地场景,让小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人物中初步感知新知内涵,感受数学教材生动意义,获取主动学习“力量之源”。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置“小明到水果店准备购买2千克苹果,现在买了1千克,还需要买多少克苹果?”问题场景,让小学生在问题疑惑中,带着目标、带着要求,主动开展探析活动。
二、凸显指导引导功效,让小学生获取思维探究活动“时机”
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不是割裂的独立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互补、发展进程。只有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统一,让小学生在深刻思维、深入探究中,充分展现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在美”。众所周知,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规划和引领者,小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指引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彼岸”。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活动要根据教材目标要求,结合小学生探究实践和思考分析活动现状,实时做好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点拨工作,为小学生“留存”足够多的自主学习实践“时机”,开展自主实践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教师做好期间活动的巡视指导工作,保证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效果,同时,锻炼提升其数学思维和动手探究能力。
如“有一根2米长的木头,工人师傅准备将它平均分成5段,则每一段的长是这根木头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应用题教学中,教师摒弃以往解题活动过程“包办”做法,采用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个体自主分析问题条件,通过条件内容认识到:“此问题主要是关于分数的意义、读写及分类等数学知识点”。学生根据问题解答要求,合作探究,利用揭示的问题条件关系,共同讨论,集体分析,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根据分数的意义,可以把这根木头看作是单位1,把它分成5份,每份就是它的1/5,则每根长度就可采用除法进行计算”。学生根据探析所得思路,进行解答问题活动。最后教师组织小学生根据解题思路以及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活动,教师强调指出:“要准确认清单位‘1”,学生试着总结归纳解题策略。
在上述应用题讲解中,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师“收放有度”的指导引导进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同时,探究实践、思考分析、归纳推理等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活动,为小学生深入课堂活动,高效探究思维,搭建载体,创设时机。
三、紧扣主体认知实际,让小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实现“升华”
小学生由于知识素养基础较为薄弱,数学认知水平较为低下,易出现认知错误和解题不足,而学生作为“当局者”,不能及时认清和实时改正。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紧扣主体认知实际,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调整”,“引入”教学评价机制,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回顾”学习探究、思考分析和总结提炼等活动环节,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辨析讨论活动,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形成和树立科学、正确的解题习惯和技能,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升华”。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特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动态特性。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改要义,科学施教,实时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发展性、实效性等充分展现,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学子·上半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