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方法是激发高中学生鉴赏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提出“从创设教学情境入手,以体验音乐作品为主,以师生合作探究为辅,解决鉴赏教学难点疑点,达到升华情感”等鉴赏教学方法及策略,并结合相关课例进行评析,以期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实例评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17-02
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而听课的学生则是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有的干脆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参与和体验。高中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以便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
(一)氛围情境
教学场景与气氛是获得暗示的直接手段,特殊的教学场景必定渲染出特殊的教学气氛。在上第四单元《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我事先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与京剧有关的脸谱、戏服、演出扮相等挂图,并在教室的后墙上挂着四大名旦的生活合影照片。学生走进教室,极易受到感染,直接产生心灵体验。清晰地记得一位男同学一走进教室,环视四周后马上竖起兰花指,学着戏曲的念白:“老师,我……来……了”。这样的环境将抽象的京剧艺术变得生动、直观,学生很快接受了它,教学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物情境
在高中音乐课中,有很多单元都要对器乐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乐器创设实物情境,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在讲授第五单元《非洲歌舞音乐》时,我将几个不同形状的鼓带入课堂,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现场演奏,并分组让学生亲自击打非洲鼓不同的节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古琴带到了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这种罕见乐器的外形,了解它的构造,并请部分学生去尝试弹奏古琴,这样无形之中接近了学生与古乐器之間的距离,加深了他们对乐器、乐曲的印象和记忆,也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直观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视听技术、声像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加生动直观。如欣赏第十六单元《黄河大合唱》时,学生因为距离抗日战争年代久远,根本体验不到抗日将士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勇场景。我利用视觉媒体,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以及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片断,让他们了解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在目睹这种血腥历史画面的同时,民族荣辱感油然而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也更为深入、透彻。
二、注重对音乐作品的体验
(一)听与想
高中音乐鉴赏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聆听与联想。学生在初次聆听作品时,要让他们在听中思考问题:这段音乐的速度、力度有何变化?你觉得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意境?这段音乐的节奏、旋律带给你心理上的哪些暗示?学生聆听之后要发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想”即聆听后的联想和想像。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进行创造性想象?首先要求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时,对其音乐高低、强弱、节奏、情绪等作出判断。其次要求学生就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再次聆听。教师还要适当地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年代、意图等作介绍,以便学生能更准确地体验到音乐的内涵。如第九单元《贝多芬》一课中,欣赏第九(合唱)交响曲时,我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先聆听歌曲《欢乐颂》,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后,我再展示作品名称,并简单介绍作品内容。待学生第二遍聆听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合唱》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并与第一次聆听《欢乐颂》作比较,进一步感受第九交响曲的艺术魅力。
(二)唱与奏
音乐教学中的“唱”与“奏”是指唱奏“音乐作品主题”。作为以聆听为主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适当地引导学生唱奏音乐主题,使他们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让他们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教师首先可将音乐作品主题填词让学生演唱,也可唱节奏,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激发学习兴趣,继而过渡到演唱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再引入作品的赏析。如欣赏《学堂乐歌》一课,因为大多数学堂乐歌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可让学生根据《送别》的曲调填上自己的歌词并亲自演唱,这样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更加深切。在欣赏聂耳一课《金蛇狂舞》时,可让有演奏特长的学生演奏音乐主题或片断,教师也可与学生共同演奏,进一步体会“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三)编与演
在欣赏教学中,针对教材中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编和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形象,感受音乐的意境,这也是高中学生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佳途径。如欣赏第十节《亚洲传统音乐》中的印度民间乐曲《欢迎》,其演奏乐器是印度民间乐器萨朗吉,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音乐优美、抒情,善于模
作者简介:任璐(1972-),女,安徽省濉溪县孙町中学音乐教师,中教高级,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学。
仿人声。我请会拉小提琴的音乐特长生在课堂上为大家演奏,让有绘画才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聆听感受即兴做画《欢迎》,让有文学才华的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作诗歌或散文,再让会舞蹈的学生在《欢迎》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通过这样的编与演,使学生“乐在学中”,从而达到审美教育和欢乐共享的目的。
三、强调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拓展与探究
(一)确立探究问题及其形式
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情绪感染力较强、音乐形象较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寓意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接近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三是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文化知识,通过综合、创新、构建等过程,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探究形式分为个人探究和小组探究,个人探究是小组探究的基础,因为没有个人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便没有集体探究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师确立探究问题后,小组或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有针对地探究问题,通常由小组长发动全组成员从多方面获取相关信息,汇总后进行梳理,最后由全体成员交流表达各自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信息、情感、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交互,最后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情感升华
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各个小组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各组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点拨、指导。教师角色也将发生改变,即从原来的教学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探究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有求异思维,允许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才能在探究中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积极的评价,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探究结果,要保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的信心和勇气,必要时给予奖励,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逐步培育出热爱音乐审美的种子。最后教师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及对策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有效的高中音乐教学还需要在对策上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变传统狭隘的音乐课堂为多彩的音乐大舞台。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音乐出版社.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