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2015-10-14 05:33刘亦明
科教导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感恩教育思政工作

刘亦明

摘 要 本文结合调查,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角度阐释了当前大学生感恩思想缺失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从营造社会氛围、发挥父母的表率作用、加强高校的德育工作和提高个人修养四个方面,论述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思政工作 创新途径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9.027

On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LIU Yiming

(Insurance Profess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Combined with investigation, from the community, family, school and personal point of view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four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gratitude thought. To further enhance Gratitude, Thanksgiving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creating a social atmosphere, and play an exemplary role of parent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enhanc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four discusses the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Key word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ve way; college

0 引言

百善孝为先,知恩、感恩不仅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而且还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人、成才,同时还关乎着民族的希望和中国梦的实现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因感恩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教育界的担忧。例如网上热传的《丛飞事件的反思》文章,阅览后引人深省。丛飞生前无偿赞助一百七十八位(大、中、小)学生,在丛飞癌症住院期间,那些已毕业在深圳工作的当年受助者,竟无一人去探望,公共舆论对此反响强烈。为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还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笔者在多位导师的帮助下,围绕大学生感恩意识,设制了调查问卷,抽取了3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120名,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与归纳,结果显示,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在知恩、感恩意识明显缺失,然后结合对专家的访谈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1 社会缺少感恩氛围

社会的急剧转型,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当社会大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导致少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例如得到了他人的付出与帮助,却不知感恩。此外,由于我国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目前在个别领域,“潜规则”依然盛行,践踏了公平正义,那些不守诚信、不知感恩之辈,却“人生得意”、日子过得“顺水又顺风”。无形中对社会负面效应的传播又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可见社会大环境中知恩、感恩氛围的缺失,亟待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来匡正、转化与实现超越。

1.2 家庭环境中父母没作好表率

调查表明,感恩意识缺乏的大学生,从小“娇惯”,长大依然在沉浸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时期很少经历过挫折和困苦的磨练,不理解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对他人对自己的“好”,不知感恩。其次,因为富足生活的顺畅、父母工作的忙碌与疏忽,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少数大学生只知道“单边索取”,毫无感恩之意,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由于他们家庭此方面教育的缺位,致使他们根本就不理解知恩、感恩的真切内涵,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无“感恩、施恩”之举。第三,父母在为人处事方面,对亲朋的馈赠与帮助,所持的态度中无知恩、感恩之言行,无形中对自己的孩子起到了反面的教育作用。

1.3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弱化

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小学到高级中学,虽然学校一直在强调“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但在升学的压力下,思想教育工作被弱化,处于边缘的境地。其次,到了大学阶段,调查显示,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多在马哲、法基、就业方面的职业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课堂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知恩、感恩等思想道德领域,也没做过多的教育和强调,且此方面的教育工作还缺乏实践性。

1.4 个人道德素养的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家庭的贫富与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识不成任何比例关系,个别大学生个人的感恩思想和感恩意识的欠缺重要原因是源于他们自身的修养不济,调查显示,深层的原因是属于他们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在法纪、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虽然文凭和学历在不断提升,可道德素养却停滞不前。甚至极个别人认为,就读期间的大学生也是弱势群体,在读期间,得到社会、他人之援助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与报恩应是踏入社会有回报能力之后的事。从此类大学生的偏识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也亟待提高。

2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2.1 营造知恩、感恩的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道德方面的影响,意义深远。“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等至理名言都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因此,社会知恩、感恩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则需要社会各阶层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人人都知恩之情、感恩之心,然后有回报感恩之举,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发挥更好的晕染效应。①为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知恩、感恩之士,首先,政府部门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领域规范管理,运用法律手段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新风尚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频道、网络、重要报刊上宣传社会道德典范人物知恩、感恩、施恩的先进事迹,以此引领社会大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大学生在此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之中,知恩、感恩等道德素养自然就会形成。

2.2 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要发挥出“第一任教师”的表率作用

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影响下,很多学生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教育工作,不太重视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思想道德培养,在感恩教育方面,影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部分家庭环境的娇生惯养,孩子甚至认为父母的辛苦操劳、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是世袭传承的,不需要感恩和回报的。在成长历程中,就会把这种偏识带到学校、社会,造成了知恩、感恩意识的匮乏,因为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对别人的付出不知感恩,也不知怎样去报恩。因此,对孩子要进行知恩、感恩等方面的启蒙教育。例如亲人给了物品,要当面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在自己困顿时别人给予了帮助,一定要铭记在心等。而且,父母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要树立知恩、感恩的榜样,尤其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行,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父母要让子女学会感恩,首先自己就应该作好表率,父母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若能做到敬老亲邻、诚信守法,知恩感恩,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大学生在如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陶冶下,知恩、感恩意识自然会增强与提升。②

2.3 高校要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育人作用

思政课堂是学校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③为此,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也要发挥出思政课堂教育的优势,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感恩教育方面,先从理论教学开始,从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价值取向、方法与途径等视阈,将知恩、感恩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普遍认同的知恩共识。④其次,在教学实践上要革新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可将传统课堂上“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成师生互动的研讨课、大学生分组烦扰辩论课等模式。同时,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利用好网络这个信息资源库。可将网络上古今中外的知恩、感恩的典籍精粹,将其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用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为师者在解说的同时,要及时加强沟通、疏导和交流,以此提高知恩、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发挥出为师者自身的榜样辐射效应,因为身教更胜于言传。例如教师在公交车上的一次让位、向灾区的一次捐款、对本校困难大学生的无偿资助等,都是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之举,学生看在眼里,就会牢记在心中,然后见贤思齐,逐渐成长为知荣辱、懂感恩、讲奉献的社会贤达之士。

2.4 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进行自我教育。为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就读期间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以本校的校训、校纪为准则,严格对照自己。一方面要勤奋学习、珍惜在校期间的大好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亲社会行为,做一个“守纪律、爱学习、讲奉献”的“有品行、有涵养”之人。在政治思想领地,要严格要求自己,尤其要知恩、感恩,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帮助,要“心有知恩之意、言有感恩之词”,待自己有能力之时,就要回馈亲友与社会,要做到“行要有播恩之举”。总之,大学生要利用好在读期间的大好时光,充分利用各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加快自己的成人、成才的步履。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成长为一个知恩、感恩,有道德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3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知恩、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而且还不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满意的知恩、感恩之人,社会、家庭、学校应齐抓共管、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要教育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友、老师等要有知恩、感恩意识,待自己有能力之时,要有感恩、施恩等回报亲人与社会的具体举措。总之,要坚守思想道德底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到知恩、感恩、施恩、播恩,成长为一名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涵养之人。

注释

① 陈萌.“90 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3-106.

② 黄伟忠.再谈大学生感恩教育[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7:30-31.

③ 徐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51-54.

④ 马庆波.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5:32-32.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感恩教育思政工作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