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务法应用

2015-10-14 02:18周晴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周晴

摘 要:21世纪的网络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作为大学生的聚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二选择。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素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可马克思主义。从多个视角出发,将情感教育应用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86-02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意见》,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是一项现实而长期的工作任务。“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是教育对象完成从知到行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条件。思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运用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以提升教师的教育魅力为主导,寓情于教

古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二重性”[1],从现实的“情感”入手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网络“折射”。因此增强教师的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自己先夯实理论储备,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优秀的道德风范来吸引学生。“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为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充满真情实感。

1.教师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情感充分地渗透给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对学生倾注情感,才能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的情感投入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其“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开发功能、育人功能[3],要求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加工,加入自己的理解,用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启迪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2.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贴近和沟通、情感上的相互交流和激荡,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转化为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老师”[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师“主导”的特点,也不失其网络“交互性”的本色,教师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化“外部灌输”为“自我发掘”。

二、以关注学生个人发展为目的,寓情于人

马克思主张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先进性人群,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寓情于教”从而更好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乐于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其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的。网络发展深入生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最终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情感认同对其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更呼吁学生的“自律精神”,情感的认同有助于形成这种感觉,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

2.教师要对育人对象充满关爱。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网络及时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学生真心关怀和爱护。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同关心和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师要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和方法,更为生动、更具感染力地开展教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特点,主客二分主体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5]。发挥情感教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出重要意义。

三、以注重校园文化环境为烘托,寓情于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中“潜移默化”的功能,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为根本任务。校园文化要寓理论学习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情于景”。

1.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渗透一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有必要时,还应该举办一些专门性的活动。第一,经常性地开展创建“先进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领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和为班级服务的荣誉感,提升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第二,可在建党、建国周年和国家领导人诞辰周年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纪念活动,借助纪念意义重大的活动,回顾领导人无私奉献的一生。第三,学校也可组织一些相关的学生社团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协会”等,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2.加强校园节日建设。当前大学生都爱过节,高校可以利用学生过节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比如利用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节日,开展政治教育主题的活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加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过节不仅可以拉近人们的地理距离,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增强人们之间的感情。因此,加强节日建设,对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无疑具有突出效果。

四、以对榜样的敬仰之情为突破口,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榜样形象,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和高尚道德情操,借助网络的“时效性、扩散力”,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榜样的生平感人事迹,促进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255大学生参照榜样行动,触动其情感深处,从而对理论和信仰产生认同,最后调整自己的行为,激发努力接近马克思主义者的榜样的信心和品质。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学生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如创建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班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等,因为这些先进典型就生活在学生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够被身边同学感受到、观察到,因此,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就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2.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在网络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把榜样模范事迹作为践行动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从而更好地激发其“情感共鸣”,对其践行模范品质和进行自我教育都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素材。

五、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强化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志力

1.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的支撑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7]。大学生只有具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共产主义奋斗紧密联系起来。

2.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林哲明在《NET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探索》中分析了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党员管理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对于大学党员保持先进性、严于律己和自觉维护国家形象的两点要求[8]。习近平指出:“加强青少年爱国教育,就是要避免年轻人受裹挟被人利用、避免学生群体被煽动沦为炮灰”。党员是大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应该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学生群体做出表率。

3.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同理想的引领作用。当前是多元文化交融和碰撞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有效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遏止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倾向,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国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心”[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灌输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切认同的基础上产生执着追求的意志力量。基于无数先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贞,更为深刻、清醒地认识历史,并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当下、洞察未来,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7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33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2.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4.

[8]林哲明.NET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研究[J].党建研究,2013(2):191-192.

[9]熊英,阳海音,周行.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60-62.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