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2015-10-14 23:28廖瑞斌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廖瑞斌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已成时代主题,笔者近期走访了几家高校,发现已基本形成“课程—模拟—比赛—实践”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但还存在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与课程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明确目标,加强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方案可分四步: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分工;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培养方式从偏重第二课堂向课堂教学转变;四是建设具有特色的开放性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15-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发展战略需从制造型向创造型改变,这一改变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创业则是实现进步的一种途径。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创新创业人才则是这一道路前进方向的主导者。简单综合来看,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是指以广博、深厚的通识或博雅教育为基础,结合学科和专业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特征的,注重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人才。

同时,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因此高校和社会越来越推崇从指导大学生就业向指导其创业这一进程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2012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创业教育”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变化的需要。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笔者专门进行了调研,走访了几家高校,这些高校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项目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所高校专门设立了项目组和创业教育中心,培训了多名老师成为经认证的创业课程讲师,建设和完善了创业导师、专业老师、社会兼职老师和辅导员四位一体复合交叉的教师团队,创建了创新创业实验室,成功开设了面向全校的创业公选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创业课的在校生经过培训和指导后已经获得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项金奖,两项铜奖,创业教育中心学生团队两项项目获2012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后又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经指导的部分学生成功实施创业计划,如有的学生以加盟形式创办经营驾驶学校,有的学生则创办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的经营额达数千万元,基本形成“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创业模拟—创业比赛—创业基地—创业实践—创业咨询—创业研究”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综合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目前,创新创业人才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受到重视,但综合有关资料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共性问题:第一,高校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在没有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清晰;受到传统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制约,教师和学生大都缺乏激励机制;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具有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老师不多;第二,课程设置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性、创业教育课程与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整体性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局限性通常表现为:仅依靠少量的创业讲座,或是开设少量的创业公选课,主要面向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教学,教学方式方法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虽已有许多高校利用大学生科研实践立项、挑战杯比赛、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等平台,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但真正适合各自学校情况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还比较少;第四,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经验分享平台,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等等。

由于现有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改革必须加快步伐。然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其中涉及建设资金筹措、场地安排、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制度修改等方面,需要“特事特办”等特殊支持政策,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学校的资源整合力度。具体来说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导机构和专门执行机构,优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开展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整合组织各类创业比赛和活动、创业实验室建设、创业基地筹建、创业基金筹集、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负责人一般应具有经济与工商管理专业背景和较丰富的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实践经验,成员一般应具有经济与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等专业背景。另外,要加强对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完善创业导师、专业老师、社会兼职老师和辅导员四位一体复合交叉的教师团队。

2.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即要培养推崇创新创业、追求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培养目标,应满足当前快速变化、多元化的新经济、新时代、新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应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规格的定位上就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应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较严重,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培养出的人才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比较弱。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现有工作岗位培养适合的劳动者,重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毕业生对社会尤其是现有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而对学生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创业技能的训练相对欠缺。然而,在创新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被认为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不能仅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不仅应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是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教育。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意识,能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的心理、意志和实干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毕业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独立。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了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所以要从多角度培养、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使他们内心深处有“干出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

3.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与创造活动的本质特征相一致的创造力,即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经济与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有效地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它包括创业动机(意愿)和创业技能(主要是指创业者的素质,包括思想和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决策、经营和管理素质等)两个方面。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样,都需要后天的教育。在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以就业为导向的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到以就业和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拥有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建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除创业课程外,还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营销学等课程)、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活动实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就业观念,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捕获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加快大学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业潜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创新创业为导向、跨专业与学科互补渗透。从以专业为主线分类到以创新创业为主线综合的转变。将实现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以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和综合模拟实践平台打通学科和专业的藩篱,以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融合应用各专业和各主要课程,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主动体验式、团队式教学的整合运用。从以教师上课讲授为主到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为主的转变。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配备活动白板等必要教学设施,可采用“创业之星”等模拟培训系统,把教室桌椅设置为“U”字形,小班授课,通过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SIYB游戏等多种培训方法,形成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真正互动,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与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4.要扩大受益面,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全程覆盖、流程模拟、真正实践。从课程学习单一环节到上课、模拟实训、咨询、后续跟踪服务的转变。要把创业课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使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这个创业实训平台,开展校内创业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实现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对接,并使教学过程实现从校内(培训、模拟、校内创业)到校外(毕业生创业跟踪服务、其他人员咨询服务)的全程覆盖。人才培养方式要从偏重第二课堂向融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建立从新生100%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甄选部分毕业生参加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再到“创业”孵化到最后创业的培养体系,并相应地提供从创新创业基础、发现商业机会、配置创新创业资源、把握商机到企业经营管理逐级深入的课程内容。具体可按照稳步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由浅入深,由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到模拟、实践和毕业后自主创业。第一阶段开设《大学生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基础》选修课。进而按照《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第二阶段在成功开设KAB课程的基础上,开展SIYB创业培训项目。SIYB创业培训国际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体系。SIYB创业培训中国项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实施。第三阶段开展校内创业实验、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活动。1)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2)建立创业实验室平台,开展创业和经营管理模拟教学。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第四阶段指导学生成功创业,并提供跟踪咨询服务等。依托学校健康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加强与各类科技创业园区的合作。筹集创业基金,开展创业研究和咨询服务。评估、筛选和支持部分较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成功创业,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跟踪、咨询服务。

5.依托区域特色,建设共享性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素养,要树立实践教学平台跨学科发展思路,要依托政府政策和学校相关行业专业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资源,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具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道路,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是科研单位,都是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产学研合作将这种变化提前嵌入到人才培养环节之中,同时,产学研合作将企业行业的实践经验变成高校的重要教学资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也需要创办企业实践来证明。可见,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好奇心,有利于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有利于建构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和平台。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所大学将行业、地方发展的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相统一,专注、优化、整合学校医药学科、医药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优势资源,将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使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重点培养学生在医药领域创新创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在医药领域创新创业,使学生在医药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形成了自身特色优势。

此外,在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强国”战略处于首要地位,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因此,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重要环节上,应该不断吸取成功经验,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国内外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案例,并结合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取长补短,才能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51.

[2]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1-14.

[3]唐景莉,陈强,郭炳德.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5-11-11(1).

[4]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7-157.

[5]王生雨,刘巧云,丁敬敏.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6(6):12-15.

[6]宋艳.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8(2):20.

[7]唐景莉,杨晨光.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7-2-12(1).

[8]张林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今日科苑,2006(9):102-103.

[9]杨学富.对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7-108.

[10]郭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63-64.

[11]王德斌.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教育,2011(1):167-16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