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鸣
退休老师用果虫
烹饪出美味佳肴
◎李艳鸣
5月中旬,在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南山社区的一次厨艺比赛中,一道奇特的菜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乍看这道菜,大家又怕又好奇。胆子大的人率先尝了一口,味道极美。
这道菜的名字叫“龙眼鸡”。“龙眼鸡”其实不是鸡,而是一种昆虫。这种昆虫跟龙眼有什么关系?这道菜又是缘何产生的呢?5月21日,笔者跟随退休教师邓严清来到柳州市城中区环江村,探究“龙眼鸡”的来龙去脉。
邓严清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喜欢称自己老邓。老邓是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老师,教汽修专业。因从事特殊工种,56岁的他已经退休一年。老邓经常开着摩托车或面包车到处远行。2007年,他就曾开着摩托车从柳州出发,在西藏穿越多个无人区。他说自己是一个爱玩之人,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
去年清明节前夕,他与朋友去环江村游玩,看见不少孩子在玩一种漂亮的昆虫。这种昆虫身着带黄斑点的绿衣,头上还有一条像大象一样的红色“长鼻”。这其实不是鼻子,而是动物头部正面的一种器官“额区”。“额区”延长与身体一样长,看起来十分漂亮。村民们介绍,这种昆虫叫“龙眼鸡”,主要吸食龙眼、荔枝等树的树液、花粉等,是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龙眼鸡”繁殖越多,危害越大,会影响当年收成。孩子们常常捉来玩,捉得多时,会用油炸来吃。听说这样的美味,老邓动心了。两三天后,就与朋友拿来工具捕捉。
环江村面朝柳江,背靠山,风光秀美。村屯周边的河岸、山上以及居民房屋周边,都种了很多龙眼树。满眼望去,青翠欲滴。有些龙眼树主干粗壮,需两三人合抱,树龄已达数十年。
“那棵树上有3只!”5月21日,老邓开着面包车进了环江村。他忽然在路边停了下来。那棵龙眼树,距离路边还有十余米,老邓一眼就看出了停留在树干上的“龙眼鸡”。凑近一看,果不其然,3只“龙眼鸡”纹丝不动待在树干上。每只“龙眼鸡”只有拇指般大小,且着黄斑点的青绿色外衣,与绿叶黄干的龙眼树融为一体。如果眼光不够锐利,很难发现。
老邓已先后多次到环江村捕捉龙眼鸡,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村民们见到他,也都热情地打招呼。为对付“龙眼鸡”,老邓特地准备了两件工具。一件是削去底部的大矿泉水瓶,另一件是一只带柄的网兜。
“动作要轻,一定要轻!”只见老邓拿着去底的矿泉水瓶悄悄接近树干,快要靠近时迅速往下一罩,再往下一拉,两只排在一起的“龙眼鸡”被装进瓶子。另一只离得稍远的扑腾翅膀,用力弹跳,“嗖”地一声瞬间飞走。如果是高一点的树,老邓就会拿上网兜去捉。
“‘龙眼鸡’之所以称为‘鸡’,可能与它逃脱瞬间有力的弹跳相关。”老邓分析说。
一个上午,来回寻找好几处龙眼树林,老邓仅仅捕捉到三四十只“龙眼鸡”。而前些日子,每次能捕一百多只。老邓介绍,“龙眼鸡”每年3月开始活动,5月始交尾产卵,此后逐渐消失。也就是说,龙眼、荔枝花开的季节,“龙眼鸡”最多。若要抓得更多,估计要等明年了。
“龙眼鸡”捉回来之后,老邓先将其翅膀去掉,然后放入油锅炸脆,再加少许作料翻炒,流程并不复杂。一会儿工夫,一盘“龙眼鸡”新鲜出锅。“龙眼鸡”比蜂蛹更香脆更好吃,老邓的许多朋友吃后,都对这道“神菜”赞不绝口。不少朋友也慕名而来,邀老邓一起去捕捉。
医生提醒:不少人吃蚂蚱之类的昆虫可能过敏,吃“龙眼鸡”也不排除这种可能。“龙眼鸡”虽然美味,但医生建议不要多吃。此外,不少果农可能用农药来杀死“龙眼鸡”等害虫,若不小心捕捉到带有农药的,还可能中毒。
责任编辑/邹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