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

2015-10-13 01:06刘华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社会教师

刘华丛

【摘 要】语文、教师、社会、学生、学习这五个因素都是影响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键。前三个是外因,后两个是内因。只有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才能找出学生学习语文主观能动性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语文学习;主动性缺乏;教师;学生;社会

很多教学调查都显示,学生爱好文学却不喜欢语文课,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不喜欢写作文。中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大感兴趣?为什么学习语文缺乏主动性?很多教育学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对学生的调查,试着谈谈其背后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师、社会、学生、学习这五个因素都是影响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键。前三个是外因,后两个是内因。只有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才能得知中学生为什么学习语文会缺乏主观能动性。

一、外因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依然存在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过程,轻结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这就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学生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长此以往,不但使得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有一个口号,叫做‘先生苦教,学生苦学。都是苦,那怎么行?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情绪不对嘛。”要想改变这一状况,语文教材的编订、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是迎合这一思路而做的变革,但教学传统一时难以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性质更是在短期内无法调整。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很多语文教师上课不注意感情的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讲授语言枯燥乏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缺乏教学技巧,对待学生态度不好。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学生厌恶语文学习,如果得不到教师注意,学生又怎么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单就教师感情投入方面,我们便会感到吃惊。据上海师范大学卢楣等人的一项关于情感教学方面调查公布的材料说:“在调查中,当问及‘你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到利用情感因素来提高教学效果时,选择‘有清醒意识的教师不足三分之一,但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考虑到以情优教。当问及‘你认为目前教学中自己对情感因素的运用情况怎样时,选择‘总是运用的教师只占5.5%,这与前述有‘清醒认识者达32.8%的情况形成很大反差,即使‘经常运用的也只占46.7%,而选择‘有时运用,‘偶尔运用和‘没有运用的教师则占47.8%,足见相当多教师在运用情感因素方面处在‘想得多而做得少的状态。”甚至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在考试中的高分,“无暇”以理服人,也“无暇”让学生进入状态,只求学生快速接受,死记惟一答案,学生心里难免有抵触。

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不感兴趣,从大学毕业后很少或基本没有阅读长篇名著的占到60.8%,偶尔看看当代大家写的作品只占32.5%,只有不到2.1%的教师平时喜欢动手写写小说、诗歌或散文。教师没有学习的兴趣,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社会环境中,无论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关注分数,拉分大的科目如数学、英语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重视,而区分度不大的语文科目就自然被忽视。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看来,语文学不学都是一样,学,也就考100;不学,也能考个90多,学生学语文的动力不足,纯以兴趣来学语文,当然比不上数理化等科目背后实际的利益驱动。

家庭的变故以及独生子女政策也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现在学生的家长都是70后80后,离婚率较高,离婚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非常大。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本身对学习不大感兴趣,什么科目都没兴趣学,语文当然也在其列。另外,社会大众对中学阶段的教学基本处于无知状态,但语文却是人人能谈几句的,每年高考作文被大众热聊就是一个典型,以致于在教师本已经地位较低的情况下,语文教师的地位更为悲惨,难以被社会大众尊重,社会大众的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状况。

二、内因

(一)惰性心理表现比较普遍,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学习中不够主动

在学习习惯的调查中,当回答“对于经典诗词、精彩文学作品片段等东西,你如何对待”时,一半以上的学生回答“喜欢”或“比较喜欢”,但是能够“自觉背诵”的人只有约17%,而50%的人是“在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背诵”。这与学校教育的强制性直接相关,学生总是处于老师的要求或命令下,无论怎样个性、怎样程度的学生都一律遵从老师的统一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在命令与督促中学习,而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

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命令与督促只能起到破坏作用,学生本来感兴趣的东西也变得不感兴趣了。

(二)依赖心理比较重,总是希望老师明确地指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不会自学

学校的强制性、整齐划一性的教育还形成了学生的另一个消极心理,就是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从学习的内容、进度,到练习的强度、密度,从预习的步骤到复习的频率,统统都有老师制定,在组织学习活动方面学生不用费一点脑筋,学生不在是学习的主人而是学习计划的执行者,他们不必知道为什么做和怎样做,只知道去做就可以了,所以,一方面老师劳神费力地越俎代庖,替学生安排好学习的一切步骤,一方面学生抱怨老师给他们太多的任务、作业、负担太多太重,在这种矛盾中,逐渐形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打击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磨着他们的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整天学习但是又不会学习的人。

(三)有时有逆反心理,不喜欢课内的知识,喜欢课外的知识;不喜欢老师教的知识,喜欢老师不教的知识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特别明显的时期,学生与老师,子女与父母,都很容易产生逆反,严重的会出现双方关系的对立甚至僵化。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耳提面命、谆谆教导的东西,学生往往不加重视,而那些课堂、教材以外的东西,由学生自己搜寻到的东西,他们往往视若珍宝。这种逆反心理往往给幼稚的中学生造成很大的损失,使得他们漏掉不少重要的和关键的知识。

(四)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很少查字典”和“宁可让疑问保留也懒得查字典”,而对于预习、复习这类的工作,有很多学生很少做,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对于识记知识的学习,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记忆计划和方法,只是依赖于老师的教学计划,随着课堂上老师安排好的练习来掌握。

(五)忽视积累,不注重平时点滴的、持之以恒的语文学习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平常的知识积累。从字词知识到句子知识,从修辞到语法,从名句到名篇,从古代文学知识到现代文学知识,从听说到读写,没有点点滴滴的持之以恒的积累,就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就没有综合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注重课堂上有限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平时更为大量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于课本以外的名篇,多数学生“非常不愿意”背诵,有的是因为不喜欢,有的是因为作业多,没时间。而词汇本、成语或名句卡片等更是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持续的做。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之转为好之、爱之,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语文,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社会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激情的新途径探析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