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适时恰当、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消除学习的倦怠心理,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新课改
新课改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要求师生互动,于是,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一些教师便一问到底,有价值无价值的问题提出了很多,课堂看似很活跃,但学生真正的收获却屈指可数。作为教师,我们都很清楚,适时恰当地、有效地提问能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其学习的倦怠心理,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而指令不明、没有价值的问题只会造成课堂的“表面繁荣”,只会让学生生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却一直困扰着很多老师。笔者经过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对“有效提问”有以下几点初探: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阶梯性
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使每一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动脑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触媒点和回答的突破口,即“有话可说”。要做到这一点,提问时问题语言就要准确,有针对性,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面,既要让能力好的发言,又要让能力一般的、差的同学发言,以点带面,有的放矢,使提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如我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开始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杜十娘是谁?为什么事情发怒?为什么要沉百宝箱?她沉百宝箱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前三个问题比较简单,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都能答出。第四个问题,关涉到人物性格以及小说主旨,只有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好的学生才能做到更加深入、细致地回答。在教《项脊轩志》一课时,笔者这样设计提问:归有光在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中回忆了几个人?这个问题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接着,我又提问“他回忆的这几个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这个问题是全文中较为关键的问题,问题较前问有所加深,可以让中等生和优等生来回答。通过这样“阶梯性的”设问,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各有所得,都能积极主动地探讨问题,钻研知识。这种方法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提问就是根据教学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让学生能触类旁通,并可运用比较、比喻、故事、小品、典故等艺术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式提问必须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契机”,进一步设问,由一个问题的启迪而解决多个有联系的问题。在讲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在疏通字词句之后,笔者延伸出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只是一篇“各言其志”的师生问答吗?你还能从中看出什么?这个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多联想,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有同学说:“我觉得孔子在上课时,课堂气氛很轻松,老师很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课堂”;还有同学说:“我觉得孔子教学循循善诱,不先入为主,不以引导为名代替学生的思考,最后才说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思考,同时又给学生以引导。从这个角度看,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学生的这些回答完全超过了文本内容,有了新的角度和发现,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反思。又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让同学们分析黛玉的性格,如果笔者唐突地问:林黛玉具有怎样的性格,学生肯定会无从下手,但换个方式提问:就同一个关于读了什么书的问题,林黛玉在回答贾母和宝玉时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体现了黛玉怎样的性格?这样问,能让学生领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三、提问要故意设置矛盾,要有焦点
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会总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展示一些矛盾,当学生思考解决这些矛盾时,往往就是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例如,在学生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时,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巴尔扎克葬词中的“短暂与永恒”?在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要能设置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而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能设置出“远和近”的矛盾等。设置的问题除了有矛盾外,还得有焦点。如教《错误》一诗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错误”到底是谁犯的?同学们各不相让,据理力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些学生认为错了的是“我”,“我”既知女子寂寞,女子在守候,还要去惊扰她,给了她希望,却又生生地毁灭希望;有的学生认为是女子错了,是女子的多情造就了她的再次失望。学生们各抒己见,并都能自圆其说,这样的提问既解决了问题,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在对海子作了简介后,笔者问了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会有如此的选择?”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编在一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他的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学生的探究于是便深入了。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找准答案,学生们就会认真地研读课文、积极地查找课外资料,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此时,便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内涵,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设置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否则学生会如坠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踊跃地参加讨论和争辩,在讨论和争辩中提高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问要有整体性、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要合乎教学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那些学生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低效问题,只浪费了时间,那么怎样提一些有价值的、好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2.课文的重点、难点处;3.文章画龙点晴处;4.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在讲授《囚绿记》时,我按照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设计了这样的三个问题:作者很“爱绿”,为什么又要“囚绿”呢”?既然“囚了绿”,为什么又要“放绿”呢?一“囚”一“放”之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但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庄暴见孟子》中,我问学生:孟子是如何调节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孟子的论说艺术进行把握,进而掌握他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的、富有技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但是新课程标准的高效实施,也是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重要活动。教师应该反复推敲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使之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6.
[2]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第1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8.
[3]龙晓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J].语文学刊,2010,(16).
(金小汶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7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