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清阁小说《杜丽娘》

2015-10-13 04:58陈丽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杜丽娘情节改编

摘 要:《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杰作,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俱臻佳境。赵清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其人著作等身,但研究者寥寥。本文就其小说《杜丽娘》对原著情节改编的问题进行探析,认为小说《杜丽娘》在紧缩故事进程,发挥文体优势以及在调整情节顺序、升华主题内容这两方面进行了精心地雕琢,力求为名著《牡丹亭》的传播接受研究、女作家赵清阁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赵清阁 《杜丽娘》 《牡丹亭》 改编 情节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时人笔记载:“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作为汤显祖最为看重,用力最深的作品,时至今日,《牡丹亭》仍然作为戏曲艺术的典范之作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自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对《牡丹亭》进行改编,改编的形式有节录的折子戏、地方戏曲、说唱艺术、影视艺术、芭蕾舞剧等,各有所长,但改编成小说的尚不多见,而成就突出者更是寥寥无几。谈到《牡丹亭》的小说改编,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赵清阁先生。

赵清阁(1914-1999),河南信阳人,是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田汉先生曾作诗说:“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清阁也许并不能称得上声名卓越的作家,但绝对是一位创作成果颇丰且具鲜明个性的女性作家。

作为一位知名作家,赵清阁艺术情趣高雅,学养丰厚,她喜爱名剧《牡丹亭》,但考虑到原著作为戏曲,文字不够通俗,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相当困难,赵清阁以普及为目的,使得作品的文体由戏曲走向小说。文体转换后,不受舞台的时空限制,比较灵活自由,表达的主题也趋于多样,容量相对较大。

赵清阁在文体转换后,对原著进行了怎样的改编,有什么样的艺术技巧、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便是本文的着力之处。以下,笔者不揣固陋,就赵清阁小说《杜丽娘》对原著改编时,如何对原著的情节进行选择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名著《牡丹亭》的传播接受研究以及女作家赵清阁研究添砖加瓦。

一、《杜丽娘》对原著情节的改编概说

《牡丹亭》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记述主人公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闲眠,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来之后发现梦境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寻梦不得,终于一病不起。于是她将自己的真容画了下来,临死前吩咐春香藏于太湖石底。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中不幸遇寒生病,又意外获得老塾师陈最良救援,将其安顿在梅花观养病。柳梦梅四处游走,无意间获得杜丽娘的写真,并将之带到书馆里把玩,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在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柳二人终成眷属。

小说《杜丽娘》故事情节和发展程序基本上与原著是一致的,但是赵先生在改编的过程中考虑到更加集中地刻画人物形象,因此,所选用的情节正如她的题目一样,主要是选取一些能够突出杜丽娘这一形象的情节,以及与柳梦梅之间的因景成梦,因梦成情,因情而死,由死复生的一系列痴情的情节。至于其他无关主题的次要情节,如“劝农”“魂游”“道觋”“牝贼”“幽媾”“诇药”“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则进行了删减。

原著中杜丽娘死而复生的情节,看上去安排得合乎情理,却有迷信宿命之嫌,但因杜丽娘复生的情节是全剧的主要情节,密切联系着全剧的主题思想,既不能删也不能改。出于这个方面以及赵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的考虑,《杜丽娘》只是将原著中不大合理的情节略去,这一改动并没有损害原著所表达的反封建伦理以及追求人性解放的双重主题,甚至可以说这样一改,小说《杜丽娘》在思想主题上,使得这双重主题更加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并且使《牡丹亭》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此外,赵清阁在对原著进行细致透彻的研读之后,将原著中的漏洞情节也加以“修补”,使得全剧的情节更加严谨完整。原著中,当杜子充为了维护自己的官场清誉,对女婿柳梦梅进行严刑拷打的时候,老园工郭驼子和军校们沿街叫寻新科状元,又恰闻相府喧闹,郭驼子辨识出柳梦梅的声音,于是闯了进去,随即告诉柳梦梅中了状元。柳梦梅便命郭驼子“快向钱塘门外杜小姐报喜”,但郭驼子后来并未立即去报,杜丽娘得知柳梦梅得中状元是到杜子充参奏了柳梦梅,皇帝宣她金殿对质的时候。这在故事情节处理上,这可以说是汤显祖原著的一个小小漏洞[3]。在《杜丽娘》中,赵先生将这一小疏忽改为老园工郭驼子与军校们先找到了杜丽娘,并向杜丽娘说了柳梦梅高中状元之事,于是杜丽娘连忙裁剪寒衣,等待丈夫早日回来光彩一番,岂料喜悦之情尚在心头,因杜子充奏柳梦梅劫坟之罪,便接到圣旨宣她金殿对质,这悲喜交加的情节安排既显示出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更能表现出杜丽娘真情、痴情的性格特质,达到了使形象更加饱满、更加接近“自然人”的效果。

二、赵清阁的改编策略

以上,我们谈了赵清阁对于原著情节改编接受的总体情况。而她对于原著的改编策略,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尝试分析文体间转换的扬长避短,总结艺术规律。

(一)紧缩故事进程,发挥文体优势

《杜丽娘》第一章虽以《延师》一章起篇,但其中的情节却是既包含原著《延师》一出的情节,也包含了之前《训女》《腐叹》等出的情节,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故事情节发展不至于太突兀,而是又可以渐渐展开小说所处的社会空间景象。在第一章的开篇,作者交代:“杜丽娘是一个美丽聪明、很富才情的姑娘,年方十七岁。父亲是南宋时代南安府的太守,名叫杜子充,为人顽固不化、冷酷无情。母亲甄氏,性情软弱而慈祥……”[3](P1),“春香比杜丽娘小三岁,还是一个天真调皮的孩子。杜丽娘爱他伶俐、爽朗,也教给她读书识字,为的也让她懂些礼教”[3](P1),赵先生开门见山地将人物性格、身份、关系和盘托出,使得整个故事的背景更加开阔清晰,也为接下来故事的走向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在第四章《访谒》中将原著中第二出《言怀》、第六出《怅眺》、第十三出《诀谒》和第二十一出《谒遇》的故事进行紧缩,除了详细阐明了柳梦梅这一角色的性格、身份等,还将前后的故事情节相互连贯在一起,既与第三章《惊梦》中杜丽娘的梦中内容相对应,又对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有所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除了对故事的进程进行了一定的紧缩处理之外,对原著中一些一笔带过的内容,赵氏在改编过程中使之尽可能丰富地呈现出来。

戏曲在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时,可以借助科介来表现,如原著中“贴惊介”“照镜叹介”等,都可以用这些科范动作来规定人物的各种感情。而小说不同于戏曲,小说可以凭借作者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或者外界环境的烘托,或者其他角色的映衬等,才能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好。因此,赵先生利用文体优势,丰富细节,更加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原著中并没有提到杜子充极力反对为女儿延师,但《杜丽娘》中却把杜子充一再反对为杜丽娘延师之举描写得极为生动,而且还一并把在杜子充厉声反对的过程中杜丽娘的整个情绪变化呈现出来;再如,原著中并没有描写春香看到杜丽娘作《仕女秋千图》时感叹:“这只蝴蝶像活了”[3](P2),在《杜丽娘》中,赵先生添加了这一细节描写,把春香活泼率直的性格自然地表现出来。在《惊梦》一章中,在描写了杜丽娘因花园中的景致而触景生情,伤春情绪被撩起之后,添加了杜丽娘自言自语的一段话,“花呀,鱼呀,燕子呀,你们都比人强,你们活得多么逍遥快乐呵”[3](P20),通过赏春—感春—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杜丽娘青春的苦闷和内心的压抑。

(二)调整情节顺序,升华主题内容

赵清阁在改编过程中有意将故事情节的发生顺序进行了调整,这不仅是对于每折的内部情节发生顺序所作的局部调整,而且对于折与折之间情节发生也同样进行整体调整。

原著中杜丽娘因“今日春光明媚,爹娘宽坐后堂,女孩儿敢进三爵之觞,少效千春之祝”[4]向爹娘进酒,杜子充感叹自己“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4](P9)来训诫女儿休得白日眠睡,在这之后杜丽娘说“黄堂父母,倚娇痴惯习如愚。刚打的秋千画图,闲榻著鸳鸯绣谱”[4](P10),接着杜夫人考虑到“女儿呵,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4](P10),至此,才提出为女儿延师这一想法,杜太守也说“请先生不难,则要好生管待”[4](P11),并没有很反对。在小说《杜丽娘》中则是杜丽娘对自己所作的《仕女秋千图》甚为满意,于是题了“秋千图”三个字,但仔细端详之后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想再题上一首诗,却又不知如何下笔,颇觉“有画无诗煞风景”,这时春香便出主意“小姐何不拿去给老爷、夫人看看,请老爷题上一首诗,岂不是好?”[3](P2),杜丽娘也正有此意,这才拿画去后堂向父母请安,请爹娘鉴赏自己的画作。杜子充和杜夫人看后连连称赞女儿为“才女”,这时杜子充感叹“可惜不是男孩儿”,于是训斥女儿要学习诗词、书法,待将来配上个好女婿,为家族争光。杜夫人便随声附和让老师指教这诗词、书法之事。但杜子充却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夫人的这一想法“女孩儿只要略知些周公礼数,针线、刺绣倒是正经,诗词书画不必讲究”[3](P2),直到杜夫人认真劝说之后才愿意为杜丽娘延聘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师。由于小说和戏曲不同,戏曲必须借助狭隘的舞台展开故事,而小说相对灵活得多。所以赵清阁妙笔生花,敷衍故事,使得情节更加曲折有趣,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其次,赵清阁选择以《延师》作为小说的切入口,也是别有用意的。《牡丹亭》故事的发生以明朝的整个社会状态为背景,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宋明理学森严,到处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杜丽娘便表现出后天的抑郁气质,而这种抑郁气质随着她游园的经历渐渐地与她与生俱来的向往自由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冲突,这也是之后《惊梦》发生的原因。以《延师》作为小说起篇的内容,是为了突出主题的需要,同时也奠定了小说整体的基调。

此外,原著中将《言怀》一出放在《惊梦》之前是符合戏曲演出时自报家门的需要,这样便于观众了解之后《惊梦》中柳梦梅的身份背景,使得戏曲的情节自然发展。赵先生将原著中《惊梦》的内容调整到《言怀》(《杜丽娘》中的《访谒》)内容之前,是出于对小说情节,主题意义的整体把握。柳梦梅一开始是出现在杜丽娘的梦中,是以梦中情人的形象出现,接下来《访谒》中柳梦梅的自述又将他的形象拉回人间,是以傲骨书生的形象出现的。这两者形成一种对照,柳梦梅不再是活在杜丽娘的梦境中,而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人,以“情”为阐释对象的主题得到现实的发展,也因此奠定了《牡丹亭》故事作为“爱情神话”的格调。

在谈《牡丹亭》的改编时,赵先生称:“期望古代文学遗产能继往开来,对今天的社会现象,今天的人,有所启发与教益。”[5]改编本《杜丽娘》正是赵先生将古为今用这一原则付诸实施的一个印证,是赵先生对于古代文学遗产再研究创造的最好证明,既符合古典戏曲大众化的要求,又使得原著无论是内容上、情节上、还是人物上,都染上时代的色彩。而以上的分析,是就小说对于原著改编问题上的一点浅见,管窥蠡测,希望能够为古典名著的当代接受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项目编号:[11&ZD105]。)

注释:

[1][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填词名手》,《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田汉曾写过一首七律:“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侧帽更无脂粉气,倾杯能作甲兵谈。岂因泉水知寒暖,不待山茶辨苦甘。敢向嘉陵录画料,弹花如雨大河南。”转引自刘凤艳:《赵清阁的艺术道路》,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3]赵清阁:《杜丽娘》,上海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前言第3页。

[4]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5]赵清阁:《正确对待文学遗产——汤显祖〈牡丹亭〉以及昆剧的整编》,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陈丽波 江苏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

猜你喜欢
杜丽娘情节改编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