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考

2015-10-07 15:29郑芳
桂海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郑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在现阶段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统筹推进“四个全面”,在破解现实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的指导力量。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贯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4-0088-05

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重要思想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清晰,内在逻辑严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新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新探索,对其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深刻领悟必须落到实处,在真抓实干中发挥“四个全面”的指导作用,用“四个全面”统领发展全局,既要谋事,更要成事。

一、以“四个全面”为准绳,破除认识误区达成思想共识

用“四个全面”统领发展全局,首要的就是要破除认识上的误区,形成对“四个全面”的正确认识,并以之统一思想、指导行动。中国正在进行着一项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宏大的事业,越是需要清晰的战略指引,特别是在我们离目标如此之近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实践“四个全面”上来,必须用对“四个全面”的科学认识凝聚共识,形成思想的“最大公约数”。

(一)破除片面认识,重视战略的全面性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战略重点,同时又是一个全面的体系。要正确认识“四个全面”,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战略布局的全面性,避免一叶障目的视野狭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全面”,不但涉及领域要全,而且覆盖人群要全。因此,要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个人本位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但是,也要注意“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避免片面的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而忽视其他领域改革。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全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治的全面性,必须转变法治就是治民、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思想,要明白法治首先是对权力的制约,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全面从严治党,是治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要从严的明确宣示。必须摒弃“反腐一阵风”的错误想法,更要消除“反腐影响经济”的负面认识,切实转变消极观望看热闹的心态,清醒地认识反腐的严峻形势,适应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新常态”,正确理解并全力支持党中央打虎拍蝇的重要举措。

(二)破除孤立认识,重视战略的系统性

“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必须重视各要素的有机统一,避免盲人摸象的以偏概全。刘云山对“四个全面”的系统性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列车,那么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压器,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四个全面”中的任何一个“全面”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每个“全面”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内部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耦合性。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跳出将小康等同于经济指标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的立体指标体系的实现,必须用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观取代“唯GDP论”。再如,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重点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要系统协同推进,重视其他领域改革。

(三)破除机械认识,重视战略的务实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建成,要警惕不务实、做表面工作、口惠而实不至的官僚作风,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是否建成的衡量标准,避免“被小康”的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农村为重点,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突出农村发展,消除小康短板。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回应好人民群众的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能简单地对照行政考核指标行事,更不能背离人民利益。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不能遇到障碍就绕开走畏缩不前,要拿出勇气和魄力、胆识和担当,敢于动真碰硬,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依法治国,要切实树立法律权威,“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严明执法,杜绝执法随意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把各项规定和制度切实贯彻执行,言行一致,不能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

“四个全面”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向导。各地各级党和政府要勇于担当、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决破除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奋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政府的行动,凝聚共识和力量,全力推进“四个全面”的顺利展开。

二、以“四个全面”为总纲,统筹关系协调推进战略布局

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充分把握四个“全面”相互间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统筹各项工作的整体谋划和全面布局,树立系统的思维,坚持全面的观点,着眼大局,关注每个“全面”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防止单打一,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单兵突进,防止片面性、绝对化[1]。

(一)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

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就是在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要把指标落到实处,特别是深化改革要取得什么成果、依法治国要达到什么标准、从严治党要实现什么目标,要将指标体系围绕这三者具体化,引领“四个全面”的整体推进,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也让我们的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抓手,思考有更加集中的方向。

(二)统筹全面深化改革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

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就是要把人民对全面小康的期待作为我们的改革方向,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方面都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对象,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都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内容,玷污党的形象、侵害党的肌体健康、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言行都是我们深化改革的指向。为此,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确保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这是我们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其它方面关系的根本方针。当权力对市场的行政干预侵蚀改革成果时,全面依法治国就是推动改革深化的关键举措;当党内腐败成为改革最大阻力时,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所以,统筹好四个“全面”,要以改革为主题全面协同推进。

(三)统筹全面依法治国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

统筹好全面依法治国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就是在实践中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为改革建立法治环境、为党员干部权力行使确立行为边界。法是国之重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一时的兴盛可以没有法治,万世的基业则必须有法治的护航。法治兴则国家兴、法制衰则国家乱,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凡重大改革举措出台,都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党的治理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推进。

(四)统筹全面从严治党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

统筹好全面从严治党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就是要在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再以此增强党领导各项事业的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对自身建设的要求,两者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体现了行为和主体的一致性。就像生活中,把一个人和他所做的事割裂开来,是无法想象的,就比如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坏人不断地做好事,也不可能见到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在持续做坏事,在行为逻辑上,主体素质和行为性质是不能割裂更不能背道而驰的。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四个全面”内在的辩证统一,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中,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因素有机组成的立体架构,全面协同推进,才能最终达成我们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以“四个全面”为钥匙,直面发展考验破解现实难题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将“四个全面”引向深入的过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成效,推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入脑入心和全面确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我们的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我们的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还居于世界中等偏低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贫富差距较大,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能满足需要,资源环境存在极大压力,国内外安全风险交织迭加,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四个全面”正是由我们面临的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倒逼而产生,也必将在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得以深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通过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导、扶持落后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通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战略,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建设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近半数农村人口共享小康;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人民一个“不抛弃、不放弃”、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互联网”改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永续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动力逐渐消退的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这种长时期大规模的持续高速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多见,因此被许多中外观察者称之为“中国奇迹”。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资源环境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后发国家在产业模仿上的便利等,而现阶段随着资源条件趋紧、环境压力增大、老龄化问题突出、各种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成为突出问题。

要进一步下定改革的决心、扛起改革的责任、挑起改革的重担,破除阻碍改革的思想壁垒、利益藩篱,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坚决打通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要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重大项目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确保重大改革举措落实到位。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摆脱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依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镇化的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刺激内需、改善民生;通过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全面依法治国,解决发展中的制度保障问题

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入推行法治,既是着眼于逐渐明晰的现代化图景,更是源于现实存在的法治不够完善的困扰。

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依法治理。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过程,它总是依照一定的治理规范和治理思维进行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治理方式。封建社会,国家治理以封建伦理纲常为基础的等级分明的权威治理方式为主;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价值多样化、社会流动常态化,个体的独立性增强,对共同体的依赖逐渐弱化,原来依靠封建伦理道德营造出来的个体权力边界被打破,如何建立新的共同认定的权力范围划分,成为一个大难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法治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最成功的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在法治环境中,不同主体权责明确、规则公平、边界清晰,为国家治理的进行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执行环境基础。

(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发展中的领导核心问题

发展的任务愈加艰巨,对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求必然更严更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这个党该管了,3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面对的很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甚至更严峻更复杂,而当年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又出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把从严治党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在“全面”上做文章、下功夫。

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干部责任心不强、执行力差的问题,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的问题。要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事业关键,坚持思想引领、制度规范和严肃问责相结合,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不能触碰的红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有效提升作风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标本兼治、固本培元,这就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实践逻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用“四个全面”指导破解现实难题的行动实践,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

四、以“四个全面”为支点,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创新发展

“四个全面”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抓手。运用“矛盾论”和“重点论”的哲学思维,“四个全面”是工作的重点,抓住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一)着眼“四个全面”,创新发展文化事业

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四个全面”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恒久的精神动力。“四个全面”的落实和推进面对的考验非常艰巨,如何克服困难达成目标,既需要科学的谋划部署,又需要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观支持。其次,文化必须创新发展,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培育改革创新的共识,确立制度至上的理念,崇尚律己修身的德行,为“四个全面”提供理论和道德动力。再次,文化建设要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以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最核心、最根本的信仰支持。

(二)着眼“四个全面”,创新发展社会事业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事业是事关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基础事业,完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要创新发展社会事业,夯实民生之基。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同时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我们的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使我们的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同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多元社会治理机制。中国用五六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的工业化国家两三百年的历程,矛盾的积累自然也尤为突出,基尼系数过高、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每年新增待就业人口上千万、就业形势始终严峻,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压力过大,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来解决。

(三)着眼“四个全面”,创新发展外交事业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因此,通过外交为“四个全面”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通过“四个全面”为外交提供强大的国家力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改善了,但仍存在着种种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来自一些大国的猜忌、敌视和遏制,源于历史和现实利益因素的国土纷争,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影响甚至打断民族复兴进程的冲突或战争。因此,必须创新发展外交事业,以高超的谋略和智慧开拓外交新局面。新兴大国关系的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就是杰出的外交创新发展。

(四)着眼“四个全面”,创新发展国防事业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强弱直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约瑟夫·奈在《美国霸权的困惑》一书中,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军事安全就像是氧气,当氧气充足的时候,人们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一旦氧气不足,人们就再也不可能干其他任何事情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告诉我们,没有与国家实力匹配的、满足国家利益要求的国防实力,国家发展的一切成果都会化为乌有,偌大的国家就只能成为别人刀俎下的鱼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强安全保证,保障发展环境,保护改革成果,保证党的领导。要把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围绕强军目标加快推进军队改革,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统筹富国和强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四个全面”为支点,找准着力点,推动事业全局的发展,我们才能在国家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建万世之基业。

五、以“四个全面”为抓手,加强和改善党对全局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实现的关键。没有党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就没有正确的指导;没有党的团结统一、一往无前,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就没有坚定的决心;没有党的执政为民、纪律严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就没有强大的力量。党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是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

(一)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已经驶入关键之年;依法治国治党治军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也已经破局开篇。我们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越是关键时期,越是矛盾重重。要解决矛盾,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必须要有一个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领导者,来协调各方利益,统筹全局。这只能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使是西方的调查,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2013年6月14日,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登了美国学者唐文方等人的一个政治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极高。根据对随机访问的3763名中国人的调查,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平均支持率约为8分(满分是10分),这一数字优于绝大多数国家。据《参考消息》报道,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武特克2014年9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大约有90%的人”支持习近平。没有哪个大国的党和领导人能得到如此高的支持。

(二)“四个全面”的实现,关键在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当前,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四个全面”的领导,确保“四个全面”的正确方向,确保“四个全面”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四个全面”的领导,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充分汲取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智慧,更好地布局谋篇、决胜千里。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四个全面”的领导,使“四个全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凝聚民心、汇聚民智,从而无往而不胜。正如古语所云,“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对“四个全面”的领导能力

“四个全面”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伟大实践。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只有6年左右时间了,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这对我们的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能力素质、严明的组织纪律,我们党才能始终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卓越的执行能力。这就必须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其次,要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党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重点提高党员干部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特别强调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具体的就是要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八方面要求,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和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

全面从严治党,不只是各个方面的严,还要是持之以恒的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3]要把自律和他律结合,道德和本领共进,塑造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为落实“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曲青山.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N].光明日报,2015-04-01.

[2]冷 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3]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责任编辑 何成学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试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下的党的建设
试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下的党的建设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