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音乐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非常重要的科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何提升高等师范学校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声乐相关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之下对声乐教学提出的要求,并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之下改革声乐教学的有效方式,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声乐教学 改革方式
就传统的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模式来看,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课程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教师并不重视演唱经验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声乐课程的兴趣较差,这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不利于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正视目前的教学现状,有效的解决现存问题,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更好的使得声乐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一、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声乐相关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师范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师的声乐相关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同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到教师编写曲目能力的培养、声乐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组织能力和表演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同时,就高师设置的声乐教学目标来看,普遍对“师范性”的理解存在偏差,重视度不够。课程讲述的内容也比较随意,缺乏体系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内容。
(二)对学生本身的实践训练不够重视
在高师的声乐专业教学中,一般都是十分重视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较差,所培育出来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艺术表现能力,但是教学实践经验严重不足。
二、新课程背景之下对于声乐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审美性
从审美规律的角度来看,人们内心中都追求新颖的、多元化的元素,人们的审美倾向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目标的设定。新课程背景之下,要求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有关于音乐教学的一些课内课外活动,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不同音乐作品具有的思想内涵和美感有相应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起高尚的、健康的审美观念。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任何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就声乐专业学生来讲,通过声乐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拥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相关教师必须在声乐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让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的精神。
(三)生活性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应该是来自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将声乐教学相关内容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声乐中具有的情感,通过挖掘教材同生活相互联系的知识,让学生对声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用音乐去演唱生活。
(四)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改变,教师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建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新课程背景之下改革声乐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创新声乐教学体系
声乐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置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高师进行教学体系的设定时,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教学实际通过声乐理论、声乐技巧技能、师范教育以及实践这四个部分的课程讲授,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提升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声乐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也必须对声乐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三)注重实践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声乐正确的认识,重视并不断提升管理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其次,要在声乐课堂上创设一些实践环节,使得学生能夠在学习过程中尽早适应教师的角色;最后,教师也应该注重传授声乐的象征性以及表情性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声乐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在音乐新课程背景之下,声乐教学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和创新,要想提升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创新声乐教学体系,提升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声乐方面的人才,使得声乐艺术更好的被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有成,范燕华,罗雪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
[2]徐红磊.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3]于涛.开展声乐教学,拓展素质教育——评《素质教育背景下搞师声乐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
[4]陈新平.浅谈新音乐课标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音乐大观,2012,(01).
作者简介:
毛亚雄,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