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彦
摘要:中国民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歌也是当今时代文化领域的一个烙印。“青歌赛”作为我国民歌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前景。因此,“青歌赛”对于研究我国民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民歌的发展之路,本文将从“青歌赛”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探索“青歌赛”的发展准确了解我国民歌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青歌赛” 中国民歌 发展之路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民歌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青歌赛”其实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民歌的发展之路。中国民歌发展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歌曲曲目的增加,更多的是中国民歌的发展同时也具有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中国民歌的发展不仅对丰富和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贡献,并且中国民歌的发展也将有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我国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将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一、“青歌赛”和我国民歌的联系
(一)青歌赛促进了我国民歌发展
第一届“青歌赛”创办于1984年,距今为止,“青歌赛”已经创办了三十多个年头。“青歌赛”从创办以来一直遵循“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歌坛新人、丰富电视荧幕”的宗旨。在这样的宗旨指导下,“青歌赛”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比赛任务,而且在比赛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效益。“青歌赛”在历年的比赛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比赛方式,与此同时“青歌赛”也在比赛的过程中促進了我国民歌的发展。“青歌赛”是一个勇于尝试的大型舞台,历年来“青歌赛”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近三十年来,“青歌赛”为我国民歌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青歌赛”对于我国民歌的贡献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因为“青歌赛”对于我国民歌事业的发展也是公益性的。这种公益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珍惜,也出于一个大型赛事的责任和担当。“青歌赛”对于我国民歌的贡献可以从一个小侧面体现出来,即通过“青歌赛”选手的演唱可以看出,“青歌赛”不断保持原有的一些唱法,并且在比赛中也不断的接受新的唱法元素。比如第十二届“隆力奇杯”以来的赛事上开始出现原生态唱法,在这种唱法下,也催生了一批像李怀秀、李怀福等在内的原生态歌手。并且在这些音乐的配乐当中,也改变了以往用钢琴吉他等大众乐器配乐的情形,在这些原生态歌曲中,葫芦丝等民族乐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体现了“青歌赛”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赛事,它不仅在变化,而且它在变化的同时也带动着我国民歌的发展。
(二)“青歌赛”为民族音乐挖掘了人才
“青歌赛”在适应民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在积极容纳不一样特色的声音出现在“青歌赛”的舞台上。到目前为止,“青歌赛”的舞台上不仅出现了美声、民族、通俗的唱法,并且在2006年还首次出现了“蝌蚪组合”的组合式唱法。此后,原生态、流行等新唱法在青歌赛的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的唱法也不断被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接受和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青歌赛”在比赛过程中不仅仅是评定一个名次,更重要的是,为我国选拔了大量的音乐人才。1984年第一届比赛中,诞生了关牧村、殷秀梅这两位乐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响彻乐坛的田震,虽然在第一届“青歌赛”中没有被时代接受,但是到了第十届的“青歌赛”舞台上,这位昔日的落选者最终坐在了“青歌赛”的评委席上,不仅为“青歌赛”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也为我国民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指导。
“青歌赛”开赛至今的三十多年来,自身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具体而言,“青歌赛”经历了由区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参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专业选手和非专业选手是分开进行比赛的。但是,现阶段的比赛中,已经取消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区别。取消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区别是从 1997年开始的,这使得“青歌赛”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并且在这此之后,唱美声的李宏伟、唱民族音的隋宁以及唱通俗音乐的许波也逐渐走进人民的视野中。这表明了在“青歌赛”的发展过程中,它本身也越来越注意赛事的开放性。这种赛事的开放性使得民间的音乐人也得到了施展能力的机会和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青歌赛”的开展更加具有全民参与性。自2000年之后,王铁刚、燓红岩、倪睿思、梁召今、谭晶等人也在“青歌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在向世人释放了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就是“青歌赛”不排斥任何人,只要有音乐才能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上“青歌赛”的舞台。因此,“青歌赛”并不是专业音乐人的狂欢,它更是全体爱好音乐的歌手的集体盛宴。
“青歌赛”自第三届比赛开始,几乎在此后的每一届比赛中都会推出一位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歌手。比如:第七届的方琼、第九届的王宏伟、第十二届的刘和刚等。在“青歌赛”胜出的这些歌手往往会成为日后乐坛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日后的事业生涯中也为我国民歌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从“青歌赛”看中国民歌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民族音乐表现出了很强的文化自信
“青歌赛”在近几次比赛中将原生态唱法也加入到了比赛中,标志着在“青歌赛”的舞台上,原生态和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平起平坐。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了在现阶段下我国民歌在发展中更强的自信力。
原生态的唱法受到重视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唱法的兴荣,原生态唱法的兴盛必将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民歌的传播。有助于中国民歌的发展从流行音乐的配角角色渐渐扩充它的影响力,这也使得中国民歌的发展更加顺利。中国民歌的发展如果能够做好继承和发展工作的话,那么中国民歌将能够对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小视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并不只是一个只需要经济就可以发展起来的,排除经济因素,中国文化要发展更需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歌赛”设立原生态组不仅仅是一个比赛规则的创新,更是民族文化的觉醒。比如在最近一次十四届“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的“青歌赛”上,“撒叶儿嗬组合”凭借原生态的唱法在“青歌赛”的舞台上拿下了金奖。这是“青歌赛”对中国民歌的尊重,更是对艺术的一种无言的重视,这种重视对于发展中国的民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逐渐受到重视,以及在我国乐坛上原生态歌曲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中国民歌发展的特点。中国民歌不仅仅受到了重视,并且中国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强大。我国民歌发展到了今天,在它自身不断的发展以及外界力量的支持下已经具备了强烈的文化自信。
(二)我国民歌在发展中观念日益更新
在“青歌赛”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新音乐元素被这个舞台接受。这些被接受的新元素既包括了一些原来不那么受重视的唱法,也包括了一些新的比赛规则。“青歌赛”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民歌发展也越来越愿意接受新的元素。在民歌发展的同时,民歌发展的观念也日益更新。
在过去,往往会存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经常会把经济落后等同于在文化上的落后,不懂得了解地方的文化,也很难理解文化的珍贵。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国民往往只会盲目崇拜外来文化,不知道也难以察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异部分。在这样的现象支配下,国民往往会在自己的文化里陷入自我迷失的圈套里。
“青歌赛”在近些年的比赛中越来越重视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成果。这种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视表现在对于原生态民歌的重视,也表现在对于葫芦丝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理念。文化发展要立足于文化自身生存的这片土壤,民歌发展也需要和整个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这些由“青歌赛”引导出来的文化观念,在我国的民歌发展中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民歌创作当中,我国的民歌创作者也越来越重视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上和民族的文化接轨。因此,在我国民歌观念日益更新的同时,我国的民歌也出现了一幅繁荣的景象。
除此之外,在“青歌赛”的舞台上也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中国民歌发展的歌手。王宏伟就是其中一个致力于民歌发展的典型,他对民歌的贡献显然不言而喻。他之所以会愿意为中国的民歌奉献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民歌的生命力。他知道中国民歌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这种力量也是持久的。因此,在他的意识深处轻视民歌的观念已经基本得到消除。在他的新意识里,民歌是有发展潜力的,深知立足于中国的民歌也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因为中国的民歌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的观念。
(三)“青歌赛”认知到了朴素蕴含的力量
在古代的中国,民歌由于直接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民歌中,大部分是有关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题材。并且从我国的古代民歌里面也可以发现大部分民歌歌词中往往都是反映自然和谐的画面。这其实既是古代中国的现实反映,同时也是古代中國人的心愿。
在最近几届的“青歌赛”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其其格马、李怀秀、李怀福等原生态的歌手。这些歌手在歌唱原生态音乐的过程中,他们也在尽自己的能力去创作原生态的作品。渐渐地,在我国现今的乐坛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作原生态音乐的工作者。因而在中国的民歌发展过程中,原生态作为一种原来并不是特别吸引人的唱法也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驱使下,中国的民歌也逐渐向着古朴的风格去创作和发展。
事实上,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现今略显浮躁的时代里,中国民歌向着返璞归真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歌发展必然要追寻的方向。社会浮躁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被改变。但是民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理应倡导一种平和的心态,倡导一种返璞归真的文化本性。
概而言之,中国民歌的发展方向发生转变不仅是“青歌赛”带来的,这同时也是民歌自身发展的需要。民歌发展如果不能够为社会服务,那么当它的社会教化功能消失之后,民歌也将很难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三、中国民歌的发展方向
(一)配器逐渐民族化
不管是在“青歌赛”中,还是在民歌的实际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民歌始终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如赵季平的系列音乐中,虽然内容迥异,但是表达的内涵都是弘扬正能量的题材。无论是《黄土地》还是《红高粱》,这些歌曲都表现了赵季平在艺术和感情上的统一。在赵季平的音乐中,由于配合影片的需要,他的音乐经历了用军用乐器配乐的阶段。但是赵季平也更加注重挖掘我国民间的乐器,比如他近来创作的琵琶协奏曲《祝福》等。换言之,我国民歌的发展趋势就是在民歌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在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这种追求本真的特性,使得民歌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同。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发展民族音乐的队伍当中。
中国民歌要发展,单靠民众的支持是不够的。中国民歌要发展,说到底还是需要中国民歌自身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歌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主要体现为题材的广度以及内涵的深度上,民歌和现实生活中说话还是有区别的。在说话过程中,往往会追求浅显直白,但是民歌作为一种文艺作品,在追求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应该兼顾民歌的内涵。
(二)新的唱法不断显现
中国民歌自出现以来,一直都在随着周边的环境而变化。当周边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民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在跟着发生变化。但是不管环境怎么变,在战乱中也好,在和平年月也罢,中国民歌都不是毫无原则的在发生改变,它也不是社会在发生什么就歌唱什么。
中国的民歌是在稳中求进的,但是它始终都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在发展。在唱法上,中国民歌的唱法也在不断的尝试创新。毫无疑问,中国民歌在真善美的大方向之外,它还会有选择的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它也会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创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歌唱法,因为音乐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如果音乐停止了它的发展,那么音乐自身的魅力也将会丧失。
就当今时代来说,时代对民歌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时尚的元素,也需要在时尚的同时带有一定的内涵。在第二届“青歌赛”的舞台上,只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在2006年十二届“隆力奇杯”上首次出现组合式的唱法,并且也出现了李怀秀和李怀福合唱的原生态唱法。在2008年十三届“青歌赛”的舞台上,为了适应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青歌赛”舞台上也首次出现了流行唱法。与此同时,解放军艺术团的合唱唱法也首次走上了“青歌赛”的舞台上。在这一届比赛中,“土苗兄妹组合”的原生态唱法也首次登上“青歌赛”的舞台。
从“青歌赛”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青歌赛”的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唱法。这些唱法的出现,也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无论是新出现的原生态唱法还是流行的唱法,都是“青歌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这表明“青歌赛”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会一如既往的紧跟时代要求,并且不断推出新的唱法。
四、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歌的发展
(一)加强乐理知识的普及
我国的民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很多时候国人并不能很好的欣赏它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人在乐理知识上相对匮乏,因此在面对民歌的时候国人往往很难把握住民歌的旋律以及民歌实质性的内涵。要促进我国民歌的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乐理的普及工作,只有让人们能够看得懂乐谱,能够对民歌本身做简单的鉴赏,那么民歌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够找到知音,民歌在发展的同时才能有相当一部分的支持者来促进民歌的进一步发展。
乐理工作的普及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乐理普及不仅需要时间,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乐理普及方面的难度就更加大。在乐理普及过程中,需要有步骤有层次的展开。只有这样,乐理普及工作才可能真正实现。同时乐理的普及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学生这一个群体,因为乐理要普及,就必须兼顾到不同的群体。因此,在有条件的区域应该要利用好培训班、速成班等形式加强对成年人的乐理普及。
(二)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民歌
很多人觉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过于单调,特别是在歌曲情感的表达上,民族音乐往往过于直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因此,民族音乐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在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方式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是导致民歌在现今社会受到冷落的原因之一,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并不是民歌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民歌在形式上不够接地气。
民歌在表现方式上如果不能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的话,再优秀的民歌也很难被广为传唱。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歌创作者应该反思民歌自身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除此之外,民歌创作者也可以学习流行音乐中一些优秀的地方,并且将这些优点加入到民歌的创作实践中。音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不过音乐在分类上会有一些不同的差异,但是不同音乐中的优秀的部分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此,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将其他种类音乐里优秀的部分吸收过来。只有这样民歌才能接地气,才能真正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比如近年来“青歌赛”上出现的组合式的唱法,以及原生态的唱法就非常受欢迎,并且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青歌赛”上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
(三)提升民歌的文化自信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民歌似乎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一种音乐。他们认为民歌只是在乡村里传唱的,在城市里是不需要民歌的,甚至有的人感觉唱民歌就是在拉低自己的文化品位,认为唱民歌并不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这些观念的出现,主要是人们对于民歌缺乏文化自信。要使民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需要将民歌的文化自信建立起来。所以在民歌的创作中,对民歌的各个部分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只有把民歌的质量提升上去,民歌的文化自信才能提升起来。
为了提升民歌创作的质量,国家需要鼓励民歌工作者深入基层,通过在基层的实践来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也应该调动起广大群众对民歌的热情,只有这样民歌的创作才能充满活力。也只有充满生命力的民歌才可能真正具备征服世人的能力,也只有这样的民歌才能够将民歌的文化自信树立起来。当民歌的文化自信树立起来之后,人们才会有学习和歌唱民歌的意愿。在营造好了学习和歌唱民歌的文化氛围之后,那么民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就能够更加大。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歌文化活动
“青歌赛”作为一个音乐类的赛事,它虽然不是专门为民歌而设立的。但是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歌的发展,它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民歌事业的工作者。这从侧面说明了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开展和民歌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民歌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和民歌相关的文化活动,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鼓励民众建立相关的文化组织。当这些文化組织有序建立之后,民歌在创作和传播上都将会有更快捷的渠道。政府在需要的时候也应该出面将这些组织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力量都共同参与到民歌文化活动当中。
发展文化可以从实践中发展,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实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只有切切实实的做好了相关的工作,才可能真正的推动我国的民歌事业发展走向辉煌。因此,在特殊的节假日或者纪念日,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座谈交流的形式将民歌在创作和宣传方式上积累的优秀经验加以交流。这样的话,各个区域的民歌将不是孤军奋战的在发展。通过这些形式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可以完善民歌的发展,也将能够使民歌更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五、结语
中国的民歌虽然历史悠久,并且在“青歌赛”等现代赛事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世人对于歌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不管世界怎么变化,对于民歌都不能抱以浮躁的心态。尽管中国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和社会无法完全同步的现象,但民歌一直都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在努力适应这个社会。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也在不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震撼着我们的听觉视觉。作为民歌实践中的一员,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来为民歌的前行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鄢丽娟.央视青歌赛记录中国歌唱事业的新发展[J].艺术评论,2010,(10).
[2]熊玲君.南昌民歌语言特色及民俗文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3]金铁霖.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J].人民音乐.2013,(11).
[4]李倩.青歌赛“民通”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