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叶飞
摘要:海门山歌是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全国各地流传的民歌一样,江苏海门也流传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歌。2007年,江苏省政府把海门山歌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海门山歌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海门山歌 传承 创新
按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6大分类,海门山歌归属于第四大类的传统音乐中的民歌类。同样叫山歌,江南的白茆山歌主要偏重于文学歌谣,所以它归属于第二大类的民间文学。由于海门山歌归类于传统音乐,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探析如何做好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民歌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山歌、号子、小调。全国各地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民歌,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歌搜集工作(不同于后来80年代搜集的民间文学)。当时,江苏海门县组织了梁学平、陈卫平、崔立民三人采集组,在各乡镇文化站的密切配合下,深入南部沙地和通东地区民歌手的村组田头,虚心请教,认真录音,较系统的记录了海门民歌的概况,编印了《海门民歌选》这本宝贵的资料,其中有几十首民歌入选《南通地区民歌集》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于当时海门民歌中,山歌的唱词非常精彩,特别在南部流传广、影响大,所以许多人就把海门民歌称之为海门山歌。在1985年开始举办的六届南部沙地民歌和北部通东民歌共同参加的民歌会演,也统称为“海门市山歌会唱”。
虽然叫海门山歌,实际上,海门山歌中仍然包括了号子、山歌、小调这几个音乐的类别。最近,海门市文广新局把海门南部沙地的民歌单独编辑成《海门山歌》出版成专集,在第一部分的大量曲谱中,就按全国对民歌的统一分类,把海门山歌(准确的说叫民歌)分列为号子、山歌、小调这几个门类逐一进行介绍。在第二部分的大量唱词中,则按民间文学唱词内容的分类进行介绍。
一、海门山歌的音乐特色
在讨论海门山歌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海门山歌的音乐特色。海门山歌之所以能成为“江海平原一枝花”,除了它在唱词语言上生动的乡土感染力外,最主要的在于它的音乐曲调的旋律,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海门山歌曲调的旋律规整温和,便于广大群众接受和传唱。如《山歌调》的基本音乐:
《山歌调》的基本旋律就这两句,唱起来比较自由,大家也容易上口,所以也容易传唱。至于那些四句头山歌、六句八句头山歌,乃至几十句几百句的长山歌或叙事山歌,也都是在这两句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还有对花调等小调,基本旋律也比较简单好学,便于传唱。
(二)海门山歌的调式大都是小调式的羽调,它的主音是6,唱起来抒情的味道比较浓郁,有一种亲切感。而通东民歌的调式大都是大调式的宫调,它的主音是1,唱起来明亮豪放。《山歌调》中的结尾大都是 ,音程的度数不高,但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海门山歌曲调的节奏比较平和,没有大跳跃,这和沙地的语言,或者说和苏南地区的缠绵细语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上面的“山歌调”外,还有“对花调”的音乐,“对花调”的音乐很平整规范,没有激昂的起伏,特别每小节每拍组成的都是四分音,没有动感的切分音,而且音与音之间大都是小三度的进行,旋律唱腔给人一种温和亲切的感觉,也使我们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小调中的慢板,特别是游湖调中三拍子的慢板,给人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
(三)道白式的排比叠句,给人以紧凑的感觉。这种音乐节奏一般出现在全曲结尾之前,将要表达的道白式的排比句内容,像数来宝或唱金铃塔那样,一口气似的越唱越快,到最后一句舒展的突慢放开,把全曲推向高潮。
原生态的海门山歌,是乡村的民间歌手随口即兴哼唱出来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号子山歌,同样的唱词,唱第一遍和唱第二遍的音乐旋律就有不同。在我市的民间艺术节上,有好几个民间歌手都是没有伴奏的清唱,就因为是即兴哼唱无法伴奏,这就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民歌。
二、海门山歌的挖掘传承
几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下,在广大群众,特别是关心热爱民间文化人士的努力下,海门山歌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和传承。1931年,管剑阁在民间搜集整理海门山歌,在上海大厦大学(今华东师大)校刊上发表了《江口情歌》。1990年,进入八十高龄的管剑阁先生,又将后来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印成《江海民歌》。五十年代,海门县举行多次民间文艺会演,许多民歌山歌节目上台演唱,特别是把民间流传的长山歌《摇船郎》,改编成小戏《淘米记》,一直唱到了北京,为1958年成立海门山歌剧团打下了基础。
六十年代初,海门县开展了民歌的搜集,许多山歌在全县文艺会演中演唱,并发表在《海门文艺》上。七十年代起,海门文化馆每年都搞山歌新作的培训,并参加南通地区民歌创作节目文艺会演,推出了许多海门山歌新作品。如:《金银山上歌声脆》《我就是爱唱棉山歌》《唱百花》《棉乡儿女怀念周总理》等等。在演唱的同时,还编印油印的《海门民歌》,铅印的《海门民歌选》,1979年,经过采集整理后,一大批原生态的海门民歌,进行填表附曲谱后上报并留存海门县文化馆。八十年代,文化部门举办多期山歌教唱培训班,通过面对面的口授教唱,为各乡镇推选来的100多名青年文艺骨干,教唱了填上新词的山歌调、对花调等山歌新曲目。然后,他们回到乡镇,组织文艺队排练后到各乡村巡回演出,把山歌声传到了最基层。
特别是从1985年起开始举办的六届全市的山歌会唱活动,为全市从小学生、青年到老年朋友普及传唱海门山歌,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涌现了一大批山歌新作品,推出了一大批唱山歌的新歌手。2003年,海门市文化局和教育局又联合编辑出版了《海门山歌》普及教材,同时举办了各乡镇文化站长和各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的为期三天的“海门山歌培训班”,局领导亲自报告动员,由崔立民和邹仁岳等进行山歌音乐和山歌唱词等一系列的教唱培训,最后,通过山歌知识考试和山歌现场演唱考试,使这次山歌培训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接着,文化局组织十多位工作人员,分别到通东和南部沙地采集海门山歌及通东民歌,通过不懈努力、日夜奋战,终于编辑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近65万字的《中国海门山歌集》,它不但是海门几十年来最齐全的民歌音乐资料,更是为海门山歌2008年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而翔实的资料准备。2011年起,在海門市文广新局的组织安排下,又派崔立民等同志到通东地区和部分沙地农村,在田野、河边、宅头,和农民老歌手谈心交朋友,采访了100多位民间歌手演唱的原生态的号子、山歌、小调及民间乐曲,收集整理了1979年和1982年采集但未面世的民歌,耗时三年、重新整理编印了近百万字的《海门文化大观》之《海门山歌》卷、《通东民歌》卷。
要传承海门的民歌,演唱非常重要。作为传统音乐的民歌,由人来演唱民歌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江苏海门市为了弘扬地方的特色文化,使海门的民歌山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发展,文化主管部门专门举办了全市民歌山歌的演唱比赛,并在每年开展的“海门之春”、“激情江海风”、“海门之夏”、“江海文化展示周”等重点品牌文化活动中,大力支持鼓励海门山歌节目的创作和演出。海门山歌与通东民歌的传承人还和有关学校结对,建立传承基地,让非遗传统音樂走进校园,向年轻一代传承海门的优秀文化。如:省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和通源小学、麒麟小学结对,南通市级传承人崔立民和南通大学、正余小学结对等,这些学校在非遗成果展示演出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海门山歌曲调的创新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门山歌,如何进一步做好保护和传承发展,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海门山歌、民歌是江海平原民间独有的艺术珍品,我们除了把民间传统的唱词和曲调传给下一代,更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海门山歌创新发展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这里从几个新创作的海门山歌,就海门山歌曲调的创新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一)山歌曲调的填词
以上面举例的《游湖调》为例,看起来这个曲调很平常,但就是这个平常的曲调,二十多年前被影视音乐界的专家们看中,为这个曲调重新填词,作为4集电视连续剧《她从乡下来》的主要插曲,在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播放。他们用普通话演唱,加上配乐,非常优美动人。崔立民同志记录下来,取名为《想你呀老家》,我们从这首海门山歌的应用中去品味、学习,也为海门山歌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索。
(二)几种山歌曲调的有机组合和转调
以1973年施天雄作曲、集体作词的山歌对唱《金银山上歌声脆》为例。开头用抒情慢板的山歌调作领唱,中间用小调中的《对花调》作男女声的对唱。在这里,如果男女声用同调演唱也行,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十分恰当的处理了男女声的转调演唱,这里的转调使男女声的音域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观众的听觉产生一种新的享受。
(三)改变节奏,缩短拉长同时兼用
这里以《山歌之乡》为例,在以正常节奏唱完“秧田里飞翔”的延长音后,曲调压低音高,缩短音乐的节奏,以快板式的节奏唱起“山歌抹上口红在歌厅里上榜,山歌披上时装在银屏里亮相,”然后用切分音拉开节奏,把音域推到最高,反复突出了“山歌之乡,山歌之乡哎。”山歌曲调中原本四平八稳的《月月节》小调,通过这样改变节奏,缩短拉长同时兼用后,就活跃了情绪,把山歌之乡的美景,活灵灵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四)变换节拍,进入另一个情景
如海门籍的著名作曲家龙飞为梁学平作词的山歌新作《淘米谣》谱曲,在四二拍子以后,用八四拍和八三拍来舒发心中的感情,最后,仍然回到四二拍子的原调来结束。
(五)改变曲调的速度,使音乐感情得以充分发挥
如海门山歌作曲家陈卫平为梁学平作词的山歌新作《我就是爱唱棉山歌》谱曲,各类山歌名称越唱越快,最后,唱到“笑出酒窝窝”时开心笑了,音乐也回到了山歌调的羽主音结尾。
(六)运用二声部唱法,增加气氛
如汤炳枢为邹仁岳作词的《绣品城情歌》谱曲。
(七)运用切分音,加强音乐的动感
如崔立民写的《姑娘摇船水上走》。这是用对花调为音乐素材而创作的新歌,在前每个小节的后两拍都运用了切分音,产生了摇曳感,符合船在河里左右摇摆的形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到,首先,对海门山歌进行创新发展,始终不能离开传统音乐中原始曲调调式这个母体,要始终围绕主音去发展。其次,要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选择用哪一种手法去变化发展,比如说节奏的改变、结构的扩充与缩减、调式调性的改变等等。在利用民歌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中,曲作者自己一定要熟悉、领会丰富多彩的民歌种类,各种风格迥异的号子、山歌、小调等等。
关于如何运用传统音乐的曲调创作新民歌有许多的方法,本文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来抛砖引玉,更有待于大家共同去研究讨论和实践提高。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听多唱多学习,既要有理论,更要在实践中去演唱。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才能使自己的音乐创作及理论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山歌新作品,使海门山歌这朵非遗之花越开越鲜艳,闪耀出更加久远的迷人光彩。
参考文献:
[1]叶秀娜.闽北(武夷)山歌的传承与创新[J].武夷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