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中的音乐

2015-09-29 21:21
艺术评鉴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主题歌大刀义勇军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今年4月组织开展了“我喜爱的抗战歌曲”评选和出版工作,从各类经典抗战题材音乐作品中推选出100首优秀抗战歌曲,并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结集出版。“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活动启动后,网民高度关注、广泛参与,数十万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投票活动,最终《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十首歌曲入选。

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战歌曲产生于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音乐作为人类最共通的语言,在国家和民族最艰难的时刻,也最能集中地体现和代表全中国人民的爱国意志,这些歌曲一经问世便迅疾在民众中产生出无比巨大的震憾力和感召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当我们再一次回顾那段历史,再一次唱响那一首首打动人心的旋律,满腔的爱国情怀也油然而生。在和平年代,也让我们以音乐这种特殊的形式,向曾经写下如此动听的旋律的词作家、曲作家,向为和平年代做出贡献的英雄先烈们致敬!

《义勇军进行曲》:最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紧接着,日本侵略者又挑起“一·二八”事变,攻打上海。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1935年时,虽然还未进入全面抗战,但中国局势已经危如累卵。

1934年,朱庆澜出资赞助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电影《风云儿女》,由田汉编剧。在他刚完成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当音乐家聂耳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1935年2月,聂耳听说上海电通公司已经开拍的影片《风云儿女》的结尾处还需要一首主题歌,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并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追捕,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又修改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作曲的初稿,曲谱定稿后,寄回国内。

据上海国歌展示馆工作人员介绍,在电影《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以后,田汉的主题歌歌词并没有确定歌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歌词谱曲的名称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词和“进行曲”两个名称如何成为一个名字呢?作为电影《风云儿女》投资人的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地在“进行曲”3个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3个字,《风云儿女》主题歌的歌名就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最后,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将《义勇军进行曲》灌成唱片公开发行。

就这样,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诞生了。这也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首作品。

1949年 ,开国大典上,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响彻中国。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8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声音图腾,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激荡在他乡游子的肺腑,响彻在健儿扬威的奥运赛场和“神舟”翱翔的浩瀚太空……

《松花江上》:最肝肠寸断的抗战歌曲

这首由张寒晖谱曲、填词的《松花江上》诞生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当他偶然读到一本东北军67军军部出版的《东望》杂志,封面上印着爱国将领王以哲军长的亲笔题字:“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短短几句话,表达了每个流亡者的心声,也激发了张寒晖的创作热情。

他眼前浮现出东北难民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和泣血呼唤,耳边仿佛听到了东北妇女跪在坟前的啼哭,这啼哭继而又转变成了定县城南那寡妇哭坟的声调……在试唱时,连张寒晖自己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呜咽得唱不下去,身旁的学生和东北难民也跟着恸哭,当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大家哭作一团。

不久,周恩来在给武汉大学学生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时,感慨万端地说:“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尤其是东北的青年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啊。”

毛泽东曾经也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大刀进行曲》:最大快人心的抗战歌曲

作曲家、音乐活动家麦新1914年12月5日生于上海,麦新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约有十二年,他的歌曲以表现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的群众性歌曲为主,尤以《大刀进行曲》最为突出,在群众中影响最大,流行最广。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处在前线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英勇杀敌、大显神威。年仅19岁的战士陈永德一人就杀死日军9名,缴获13支枪,威名大震。同年7月12日《世界日报》以“二十九军大刀杀日贼”的大幅标题报道。

二十九军的胜利捷报和大刀队奋勇杀敌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各地,北京、上海的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募捐,为前方的将士赶制大刀,掀起了一个“献刀运动”。大刀队抗日卫国的英勇精神,更深深地震撼了年仅23岁的麦新,他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谱写出这首气壮山河的抗日战歌。不久此歌即传遍了整个上海,后来又传遍了全中国,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最初发表时有个副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词的第二句原为“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后因已唱遍全国,遂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1947年6月6日,麦新在东北从事群众工作时不幸遇匪徒袭击英勇牺牲,年仅33岁。然而,由他创作的《大刀进行曲》跨越了将近80年的历史烟云,依旧是人们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之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旋律响起,依旧能激发潜藏于心的快意恩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战歌曲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抗战歌曲作为一个不屈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将永世流芳。

《黄河大合唱》:最气势磅礴的抗战歌曲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的同志们,准备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黄河壶口下游的圪滩渡口,原来较宽的河面突然被挤在仅有几丈宽的峡口里,向下直奔狂泻,吼声震天动地。在渡船上,只见舵手和桨手们随着划桨的节奏,一呼一应的呼喊着低沉有力的船工号子。此时,《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已在光未然的心中酝酿。

1939年1月,光未然在吕梁山行军时不慎坠马,经中组部批准后送到延安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治伤。抵达延安后,已在延安的冼星海来医院探视,两人决定创作一部大合唱。光未然仅用5天时间在春节前就创作完成了四百多行的朗诵诗《黄河吟》。演剧三队为中共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延安除夕文艺晚会上光未然朗诵了《黄河吟》的全部诗句,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也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4月13日晚上,《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次亮相,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1939年6月,周恩来从前方回到延安,他观看了《黄河大合唱》演出后,立即为冼星海挥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由于周恩来从内心喜爱这部作品,他甚至还亲自指挥着一群热血青年,演唱过其中的《保卫黄河》。

这一时期,随着群众性救亡歌咏运动的蓬勃高涨,进一步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他又相继创作完成了一大批新的抗战歌曲,其中影响突出的有《送棉衣》《江南三月》《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赞美新中国》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最深入人心的抗战歌曲

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实行双重打击。为发展和巩固抗日胜利果实,反对国民党的分裂,八路军边区剧社派曹火星、丁凯、肖静雨组成三人工作队,来到京西偏僻的歌谣之乡堂上村。

当时平西抗日根据地房涞涿联合县堂上村已先后开展了民主建政和减租减息工作。年仅19岁的曹火星被这里火热的抗战生活所感染。歌词中“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正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一个至今为堂上村人津津乐道的细节是,曹火星成歌的那个清晨,疲惫而兴奋的他推开房屋的大门,叫住正在学校空地嬉戏玩耍的8名儿童团员,将一夜所成相授。

83岁的李万代当年14岁,68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我们几个在玩,门开了,曹火星在里头喊我们,说要教我们唱歌。也没学多长时间,他唱,我们跟着哼,也就一两遍的工夫吧”。

那天早晨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在中国大地上首次唱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霸王鞭节奏合拍,词汇直白。1943年曹火星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歌词中有一句话“坚持抗战六年多”,1944年大家唱这首歌时,群众自动改成了“坚持抗战七年多”,最后凝固在抗战胜利之时——“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对于最早歌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是如何最终定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事,流传着各种说法。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回忆说,是毛泽东提出并加进“新”字的——1950年,毛泽东听到女儿李讷唱这首歌时,立即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01年6月初,李讷对这一说法予以肯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传唱,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进军的步伐,伴随着民族解放的前进号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此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猜你喜欢
主题歌大刀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健身百态
关公面前耍大刀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等 我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花仙子之歌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