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凝聚了先人和民族的人文精髓,传递着古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而流传下来选入高中教材的更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如何让学生有效的理解、吸收课文知识,达到能力的迁移,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古代诗文教学现状简析
选入高中教材的古代诗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广为传颂的名家名篇。以往教学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将文言现象如句式、活用等归纳出方法让学生认识,多义的实虚词整理出来让学生掌握,忽视文言诗词人文思想的挖掘。而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推动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在古代诗文的学习和复习中,往往把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教义深远的古文,或是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肢解成考点,没有诵读、缺少欣赏、丧失感悟;而且应考教学中动辄“大运动量”的训练,贪多贪广,狂轰滥炸下的古代诗文教学让学生苦不堪言。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主动性,生出参与的兴趣和能力,感受诗文的艺术和人文精神之美呢,笔者想还是加强诵读教学,要学生熟读成咏。
二、重拾诵读的必要性和方法探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在古诗文学习中缺少诵读和缺乏理解力。
(一)读对读准,读得文通字顺
朱熹说过,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我们高中生的古代诗歌学习首先要读对读准,能文通字顺。如在《兰亭集序》这一书序的学习中,会稽、修禊、激湍、流觞曲水、彭殇、游目骋怀等必须会读会写;还要理解“修禊”,知道宴集的缘由;知道“流觞曲水”是怎么回事,感受到古人的雅事趣味。基于文通字顺地朗读,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诗文的情感和思想,如“永和九年……修禊事也”是叙述性语言,中速朗读,而下面集会的文句就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乐”字需重度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仗式的句子,应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读出节拍,显现批判性。如此,我们不仅能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和旷达胸怀思想,还能感受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也能很好理解作品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以及由叙宴集盛况之乐到发人生感慨之痛到明作序目的之悲的思路。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bì不能误读为fú)狸祠下,封/狼居胥”,万不能读成“封狼/居胥”,只读准文中用典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
当然,读准字音是理解文中实词含义的前提,另外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如《鸿门宴》的“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读“jiàn”,是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路,抄小道”,与《扁鹊见蔡桓公》中“立有间”的“间”读音和意思是不同的。
(二)学会鉴赏,提高诗文鉴赏能力
古代诗文离现在比较遥远,缺少使用语境,因此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文言语言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内容,鉴赏写作艺术和作品人文思想的重要途径。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习重点是在掌握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而诵读是分析、鉴赏诗歌的前提,是感受词人旷达豪放情感,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人格,净化情怀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能抑扬顿挫、舒缓轻重的朗读。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要重读“任”字,“任”联系作者生平和前面的小序,可以理解为此时苏轼的豁达与洒脱,于是感悟出这首诗词表现的作者那种不管自然和人生风雨,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坦然与豁达,和作者潇洒镇静中的几分倔强、抗争和不屈的内心。如此一个字,我们就在隐喻的理解中感受到苏轼被贬之后,在挫折、坎坷和政治风雨洗礼中磨练出的顽强意志与人格光辉。再如《荆轲刺秦王》中,最后荆轲的“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想要通过生擒秦王,要挟秦王得到约契,保全燕国不被秦国所灭。所以在朗读中要读得悲怆、读得震撼人心,充满英雄气概。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荆轲的坚守信义,对太子丹知遇之恩的赤诚。在此基础上,联系北宋苏洵荆轲之行“始速祸焉”,南宋鲍彪的“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的“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陶潜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以及从秦统一的历史趋势等,多角度解读荆轲其人其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文言诗文的兴趣和能力,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
总之,只有学生自主的参与阅读,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提高学生诵读的准确性,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进入文言语境,产生生动的联想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艳.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浅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数外学习,2014(05).
[2]李艳.文言文学习中的诵读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4(33).
(费锦春 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