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熬过“三厘米”

2015-09-24 19:34李海军
新教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教育教师

李海军

梅兰竹菊,人称“四君子”,是国人感悟喻志的象征,它们分别代表“傲”“幽”“坚”“淡”的人格品质。我独爱竹之坚韧,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我的求学经历可谓荆棘丛生、一波三折。上初二的时候,我患上了上颌窦炎,头痛每天都伴随着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灰心、失望、怨天尤人……整个天空都要塌了的感觉。四处求医问药,病情却不见减轻,成绩更不见提高。失望至极,我开始破罐子破摔,作业也不做,每晚看电视到11点多。一次家访后,班主任路华老师面带愠怒地对我说:“你是男子汉吗?是男子汉就要做大丈夫,不要做大豆腐!”瞬间,我如梦初醒,重新振作起来,与病痛展开了长达9年的较量。记不住的知识就动手一遍一遍地写,不会做的就一遍一遍地抄写题目和答案。凭着坚强的毅力,我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经过三年的拼搏又顺利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直到今天,我一直保持着逢读便写的好习惯,并时常以我的学习经历教导我的学生,学习一定要动手写。

1999年,我大学毕业做了一名高中教师。求学期间的艰难磨砺让我懂得沉潜静气的重要性。初为人师的前四年,我克服了浮躁之气,沉心教学,砥砺磨课。每一个教案我都备三遍,第一遍通读教材文本,逐字逐句琢磨内涵,逐段分析拓展知识的外延,结合教参归纳教学目标和主旨;第二遍参阅大学教材相关内容,写出详细的教学过程;第三遍熟练背诵教案,面墙试讲,模拟上课过程,适时补充完善心得体会。每一次上课我都坚持先听课后上课,汲取备课组其他教师的思想精华,锤炼提升教学境界。每一次年级、校级、市级公开课我都仔细聆听,耐心琢磨,不仅听本学科教师的课,还坚持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四年间,我听了六百余节各科公开课,撰写了八百余篇听课感悟和教学反思,虽没有亲自上过一节公开课,却有六百余节公开课的精华在我的脑海中酝酿发酵。四年间,我成为学校图书阅览室唯一的常客,并自费订阅了大量的综合教育报刊进行专业充电。

工作的第四年,我有机会参加县级优质课比赛,凭借深厚的素养积累、巧妙的设计构思、高效的课堂教学,一举夺得学科第一名,并参加市级比赛,又一路过关斩将,以泰安市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山东省优质课比赛,并获得比较好的名次。同时,我的教育教学反思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陆续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反思助我提高,实践助我增智。慢慢地,我的视野越来越宽,我的心境越来越宁静,“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训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

工作的第六年,我开始自觉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内涵。分数是我工作的唯一追求吗?我不断地追问,在追问中求索。为什么一片诚心对待学生,却无法得到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回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严格要求学生不正是教师的本分,学校、家长、社会的共识吗?一段艰难痛苦的思考也无法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别看老师对我们那么严厉,他还不是为了咱们班考个好成绩,他能拿更多的奖金和荣誉!”偶然听到的一句学生之间的私语让我茅塞顿开,羞愧难当。是的,我把学生当作了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我的教育方式和目的存在着问题,以致我的教育教学行为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非工具,人是自身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为我打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从教以来,我一直以治班严厉而著称,也因此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较高的赞誉,却从未反思过这种简单粗暴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对我的学生造成了心灵的伤害。深深的愧疚感瞬间袭遍全身,用落后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的教师,即使头上顶着再多的荣誉光环也不是真正的教育者。

于是,我又发奋读书。几年来,我先后读了大量的教育经典著作。慢慢地,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摒弃分数,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培育人,成全人,博爱,包容,仁慈和善良,这才是教师的情怀!

竹,是君子的化身,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可是,竹子在初生的四年时间,仅仅生长3厘米,但在第五年开始,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6周的时间就能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已经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才有了后面的拔节生长,以致成钻天之势。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之所以没能最后成功,就是因为没有熬过那“三厘米”阶段。为师者,要把心沉下来,耐心做教育,不要问为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就一定会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开课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