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毅
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亦是如此。大凡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其名篇佳作不乏借鉴的结果。然而不少教师谈“仿写”色变,其原因是担心学生邯郸学步、亦步亦趋,造成如出一辙的后果。其实仿写的本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以仿为中介,取其精要,通过理解、消化到运用,建立稳定的心理结构。故教学中可采用读多篇习作、找共同点、总结归纳、进行迁移的方法,使仿写从千篇一律走向百花齐放。
一、模仿内容,积累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多是名家名篇或文质兼美的文章,用词准确规范,凝聚着作者与编者的智慧与心血,堪称仿写的典范。《北京的春节》被安排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其单元主题是了解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这样的文章容易被上成思品课、科学课,殊不知却是仿写的好范本。该文作者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的语言风格简洁凝练、朴素自然,雅俗共赏。当教完这课内容时,笔者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后的两篇阅读链接——梁实秋写的《过年》和斯妤写的《除夕》,进行比较分析:同是写春节,三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明白了共同点都是写春节,都写出了春节的喜庆、热闹、忙碌。学生也找到了不同点:人称不同,《过年》《除夕》是用第一人称回忆了自己小时候过的春节,而《北京的春节》则是用第三人称来写北京的春节;时间不同,梁实秋的《过年》写的是除夕的晚上,斯妤的《除夕》写的是除夕的一整天,《北京的春节》写的是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整个春节;地域不同,《北京的春节》写的是北京人的春节,《除夕》写的是闽南的春节,《过年》写的也是北京的春节;梁实秋先生写的是他个人的感受,是他一个人的春节,斯妤写的是他一家人的春节,而老舍先生写的是全北京人的春节——家家的春节。内容都是写春节,但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一样了。通过三篇文章内容、写法的比较,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语言表达丰富了,写出的文章就不容易千篇一律了。在课后仿写作业《春节》中,阮丹灵同学这样写道:“终于开餐了,鞭炮声越放越红火,越放越热闹。外边‘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大堂里欢声笑语也不绝于耳。妈妈铺上大红的桌布,给除夕又添了几分喜庆。孩子们趴在饭桌上,眼睛滴溜溜地看着各色菜肴,想尽快开吃,却又不敢错了规矩,只好望梅止渴。大人们开始敬酒了,小孩儿也照着样儿敬起了酒。只是不分是非,向长辈胡乱说了几句不得当的祝词,只为快点儿开吃,却闯了祸,惹得众人哄堂大笑。敬完了酒,小孩儿开始蝗虫般地吞食,你抓一条五香肠,我来几块大年糕。油炸豆腐几下就见了底,个个嘴唇上溜着油。甜汤炸食下了肚,绿油油的青菜却‘无孩问津”……习作似乎那么熟悉,仿佛这些字眼都能在之前所学的三篇文章中找到影子,却又找不到一句相同的。笔者以为,这就是多篇仿写的效果,学生在模仿中有了创造,有了发展。
二、模仿方法,丰富表达
文章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点面结合、先抑后扬、虚实结合、前后照应、托物言志、篇末点题等,它们使文章更加生动、曲折有致、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更能吸引读者往下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好资源,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彩色的翅膀》《金色的脚印》《金色的鱼钩》三篇文章都采用篇末点题的方法,结尾又都具有象征意义。像《彩色的翅膀》的结尾,那只迎着朝阳、扇动彩色翅膀的蝴蝶就不再是一只普通的蝴蝶,而是象征着一个个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海岛战士。《金色的脚印》的结尾,狐狸脚印上折射出的金色的光芒,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光芒!是动物与动物间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金色的鱼钩》的结尾,金色的鱼钩上闪烁的光芒是老班长崇高的品质,是他金子般的思想光辉……倘若作者不是这样写,而是在篇末直白地点出文章的中心,那就会像贴标签一样生硬直白。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因此,笔者出示这三篇文章结尾的写法,让同学们寻找规律、发现共同点,进行迁移运用,这种含蓄的篇末点题法就悄悄地在学生的习作中埋下了种子,再经过反复历练,肯定有助于提高习作的整体水平。
再如,《月光曲》是一篇经典之作,其中第九自然段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似地看到了一幅月光下的大海美景图。无独有偶,《蒙娜丽莎之约》也采用了这种描写方法。作者不仅写蒙娜丽莎微抿的双唇,还写了好像有话要跟你说;不仅写了她的微笑,还联想到这微笑带给我们的感觉。而这种写法在苏教版《秦兵马俑》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作者不仅十分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兵马俑的神态,而且充分展开想象,传神地写出每一个兵马俑内心的独白,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禁让我们感慨这历史文物的珍贵,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特别妙,仿写它,能帮助学生解决作文写不长、写不生动的大问题。
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举不胜举,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加以仿写,则会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表达。久而久之,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模仿结构,明晰条理
如果说内容是文章的“肉”,那么结构则是文章的“骨”。它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明晰文章的结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理解,更有利于其写作时布局谋篇上的安排。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章结构还比较简单,如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并列结构等。《索溪峪的“野”》一文,文章的结构就特别清楚。课文先总写索溪峪带给作者的感受“野”,再具体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来介绍。且其中每一段又都是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如课文第一段,先总写山是野的,再具体描写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同样,《彩色的非洲》中,课文也采用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了。两篇文章同时出示,让学生阅读比较,学生对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的把握也就比较到位。掌握这样的结构方式和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技巧都很有帮助。在阅读时学生就可以通过找关键的一个词、一句话来理解、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在习作时也可训练学生将一个词、一句话扩展为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是破译,写是编码。仿写则是读与写的完美结合。出示多篇范文的仿写容易突破“千人一面”的窠臼,做到仿中出新,仿中有创。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坚持仿写,持之以恒,将厚积而薄发!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上街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