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今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心育理念,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活动,建设班级学生队伍以指导学生同辈教育活动,坚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能力;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加凸显,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不但需要辅导员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才有实效。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艺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2]。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一)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关于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3]。
认知因素包括注意力、感知觉、记忆等。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应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应拥有鼓励、信任、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同时保持清醒的理智,对待问题能够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应对。
个性因素主要提倡高校辅导员应拥有良好的个性如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真诚热情、善解人意、认真负责、敬业、勤奋等。
适应性因素。高校辅导员应表现为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如心理应变能力、团队竞争协作意识、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等。
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人格健全,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积极进取,人际和谐,这样才能把他们的精神带进学生工作,传递给学生。
(二)以树立正确的心育理念为保障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心育理念,倡导高校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效共情等。
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指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言语、行为的积极面、优势方面给予关注,并能够利用这些积极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4]。
积极倾听。这需要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放下教育者的姿态,以学生为谈话主体,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积极倾听需要操作者保持价值中立、避免说教、不加道德评判;积极倾听需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关注学生的非语言信息如姿态动作、语音语调、表情等;积极倾听需要操作者态度亲切,不过多表达个人见解和渗透过多个人感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辅导员应学会从学生的内心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对于作弊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者的立场对其进行道德批判,往往教育效果不佳,不能深入人心;但从共情的角度了解学生作弊也是上进心的一种表现,想有个好成绩的愿望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得当,引导学生在采取行动前应先考虑所应遵循的所处环境的规范约束,这时就很容易看到正向引导的效果。
(三)以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后盾
高校辅导员要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一是要了解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二是要认识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三是要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四是掌握心理咨询理论等。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积极关注班级心理问题的学生
1.甄别心理问题学生
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存在下列问题的学生,应视为心理高危个体,并对他们给予特别关注:
(1)在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筛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
(2)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如: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能力差、情感纠纷、自卑、躁狂、长期失眠等,有明显地暴力倾向或攻击性行为,或可能自残自尽、伤害他人及社会等);
(3)身体残疾、有重大疾病、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药物的学生;
(4)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经医院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焦虑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5) 学业困难的学生(如:课程多科不及格、不能按期毕业等);
(6)行为异常、出现怪异或明显偏离常规行为的学生;
(7)家庭突发应激事件的学生(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下岗失业、父母有重大疾病、家长离世、家庭有法律纠纷、家庭经济困难等);
(8)因行为违规违纪受处分的学生(如:因考试作弊、网络成瘾、夜不归宿、多次旷课、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盗窃等行为受到校纪处分)。
2.应对心理问题学生
首先,不要歧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问题和我们的生理疾病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同生理问题相同,心理问题是我们的健康信号,每个人处于某些情境中都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体验到。当我们认知、情绪、行为出现异常时,意味着我们要及时关注、及时解决,不应逃避,也不应否认;只要承认,然后积极应对,情况就不会恶化。
其次,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情况,甄别问题的真实严重程度。以谈心的名义,和学生进行谈话,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该生的同宿舍其他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及其他关系密切的学生进行谈话,全面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
最后,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针对问题程度较轻者,应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部门,进行咨询干预,并成立以辅导员为负责人、学生干部和宿舍成员参加的三人以上的学生监护小组;针对问题程度较重但能坚持并接受治疗的,建议休学或由家长签书面协议后陪读监护;针对严重心理危机者,建议休学并到医院就诊,在校期间由辅导员为负责人及同宿舍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
辅导员要认识自己的专业权限,当发现自己已尽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转介到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医院。转介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学生利益,同时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消除家长和学生的病耻感:心理疾病是处于这个时代下很多人都会共有的、非道德性、非个人品质问题的正常表现。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活动
辅导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技巧和艺术,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学生工作的能力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做到全面把握,重点关注。注重日常知识宣传,鼓励学生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增强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辅导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心育理念,维护学生自尊,关注学生内心需求,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引导;少说教,多倾听。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方法,促进班级的和谐班风。如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并将团体心理游戏引入到班会中。其中团体游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可以通过集体拔河比赛、蜈蚣翻身或同舟共济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观念;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组织心有千千结、背摔、人椅等活动,增强同学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针对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可以引入疯狂复读机、天气预报和心的支撑游戏,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负性情绪。
(三)加强班级学生队伍建设,深入指导学生同辈教育活动
由于时间、精力、角色等的各项限制,要全面把握学生状况,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使之做好信号员和预报员的工作。因此,加强学生队伍建设,指导学生进行同辈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在队伍建设方面,除了每个班级一名心理委员外,还可以在每个宿舍增设一名宿舍信息员(也可由宿舍长兼任),及时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选拔心理委员及心理信息员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为人乐观开朗;热爱班级心理健康工作、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服务意识较强,且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
另外,辅导员应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班级思想状况及倾向性心理问题,积极构建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及预警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情感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近期行为明显反常、性格孤僻的学生要加以重点关注。心理委员和班级骨干要及时靠上去多与其谈心,了解心理困惑,给予精神和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使轻微的心理问题在同辈的关心帮助和心理疏导下,及时得到化解。如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症状,应及时预警、启动各级干预力量,在班级同学中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重点关注,跟踪观察疗效。
(四)立足本职,坚持做好各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在心理危机干预的各项工作中,辅导员始终处在预警发现、监护救助的第一线,要主动配合学校有关心理工作部门,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信息上报、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通过定期分析班级心理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疏导,开展心理辅助活动和团体活动,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有利的心理教育环境,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防患未然”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3]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美)卡尔·罗杰斯.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