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绝望岛”

2015-09-16 03:20施雪钧李建林
音乐爱好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乐迷交响曲作曲家

施雪钧 李建林

“现代鲁滨逊”——王西麟,从离群索居的“绝望岛”走了出来。2015年6月11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龙声华韵——王西麟作品专场音乐会”。这样的机会,王西麟等了整整十年。

自2000年来,这位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有深度的音乐大师,被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寒流”所“冰封”。多年来,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电话,孤独难捱,在可怕的岑寂中,他几近精神崩溃。但令人惊诧的是,年近八十的王西麟却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冰层下,理性的激流依然汹涌激荡,闪电般火焰样的东西在燃烧,厄运反哺了他巨大的创作能量。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他一往直前。

通常,一个艺术家脱离、反叛主流文化,无异于是进入了一个隐形的“囚笼”。而王西麟则不然,过去三十多年来所经历的磨难,使这位音乐大师的性格形成了二元逆反:在他刚烈伟岸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不安的心。有时一件小事,就会使他愤怒爆发,甚至是歇斯底里。可在孤独而又漫长的日子里,他创造了一个“世界”,写出一部又一部的交响作品。

艺术家的个性需要被理解和尊重,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曾意味深长地对这位多产大师说,“你是一个以艺术为生命的人,支持你是我的义务和责任!”半年后,此话成真,“王西麟作品专场音乐会”出现在了中国交响乐团跨年度音乐季的节目册中。

中国交响乐团对这场颇具份量的音乐会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乐团配以强大的编制,并请来了瑞士指挥家纽尔·斯菲尔特埃曼,以及活跃在乐坛一线、首演该作的钢琴家陈萨,上演了王西麟富有激情和闪光点、具有代表意义的三部现代音乐作品:《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其中,《第四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为西方听众广为接受,维也纳音乐节总监Schlee 先生评论说:“王西麟的多部交响曲都非常特殊,非同寻常,严肃紧张,这些作品每一个瞬间都扣人心弦,尤其是《第五交响曲》,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部作品有令人折服的魅力效果,色彩旋律线条通过音块的变化非常有原创性。作品通过围绕音调旋律的变化,展示了他的光辉……”

这是中国原创交响作品的巨大进步。以往,西方的音乐家在中国的旋律和节奏中,发现的只是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然而,在王西麟的音乐中,他们听到了丰富多彩、性格鲜明、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东方。王西麟的交响乐语言,音乐民族色彩表现明确,山西上党梆子等戏剧元素是它的渊源。曾出版过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乐谱的世界老牌音乐出版商——德国索特公司总裁听了王西麟的所有作品后,深知王西麟在当代国际交响乐领域的价值,在持续追踪三年后,终于在2014年与王西麟签约,令他成为其麾下最新签约的唯一一位中国作曲家。

这台名团、名家、名作音乐会,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是这么多年来,作曲家对自己作品的专场音乐会最为满意的一次。

尽管音乐圈内同行、名家几近“集体缺席”,但却难掩音乐会释放的热度和光彩,乐迷听众所爆发出的热情在国内实属罕见,上座率也破天荒地突破九成;来自海南、长春、太原、广州、上海、山东、美国等地的诸多海内外乐迷,都自掏腰包,早早订好票,专程飞来北京聆听这场“饕餮盛宴”。美国研究王西麟作品的学者约翰·罗伯特教授闻讯后,专程从美国飞来,一下飞机就出现在彩排现场,晚上接着听音乐会。在中国,只有外国顶级乐团到访,才有如此待遇。

音乐会现场罕有地安静,听众们显然被表现人类悲剧命运的音乐所俘获,他们的心,在悲剧性的音乐中涤荡起伏。

这不难理解,王西麟曾说:“我常常感觉惶惶不可终日,自卑且没有自信心。这一辈子受整,没有安全感,生活弥漫着恐惧感,长期以来造成了这种心理状态,常常害怕突然有人来敲门抓我。尽管脸上看不见,可内心充满了恐惧,半夜常常在惊梦中大叫,这种“文革”迫害后遗症已经数十年了!”这种磨难经历,在音乐中,作曲家将其上升到关乎人类命运的高度。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位富有天才的作曲家在受到压制后,最终没有低头,而在音乐中表达了他的力量、尊严、独特的个性以及无穷的悲伤。应该说,他用高度的艺术技巧手段,将人类心灵无言的痛楚转换成历史的音乐画面,立体地呈现给听众。近年来,他的音乐受到欧洲音乐界越来越多的高评。

在《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中,细心的听众还发现了王西麟音乐的独到之处:戏剧性构思严谨,有高潮和涨潮,有主题的对比,有动力的再现。音乐具有深刻的人文背景,有交响乐长呼吸的运用,以及地方戏音乐的交响化的鲜明特点。他用大量中国戏曲音乐的曲牌和调子,以现代美学的观念,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交响音乐语言。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在空气中,许多观众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鼓起了掌。一位外国友人激动地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大师;开封八中的几位学生,在音乐会上止不住地流泪;长春一位乐迷在微信上感言:“过去我们听说的都是谭盾、陈其钢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听到王西麟的音乐我才深深地感到,这才是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灵魂。”更有一位摄影者说:“音乐会中我几乎泣不成声。”

这情景,感动了作曲家:“山东来了一家人,在网上下载了我所有的音乐视频和音频,自制了七八张CD,专程拿来让我一张张签名。素不相识的听众竟然如此喜欢我的音乐,他们太可爱了。还有山西大学的五位师生,驾车七小时从太原赶来,听完音乐会后又连夜开车返回,这样忠实的乐迷,怎能不让我感动?”

感动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瑞士指挥家驾驭作品的能力,深挖细雕作品内涵的方式,第四次演奏其《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家陈萨,每次都有新的体现,这次对作品的理解又大大加深,中国交响乐团乐手们真情投入后所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能量和超水平的精湛演释,以及乐迷们的良好音乐素养,无不让王西麟发出会心的微笑。他调侃道:“能不能将我那张一脸沧桑、横眉冷对的海报照片,换成在枫叶前微笑的照片!”

这场音乐会,让王西麟感慨不已,“我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作品,重新认识指挥的功能,重新认识中国交响乐团的惊人潜力,重新认识听众和观众”。

诚然,作为作曲家,他看到了自己作品中蕴藏着未知的尚待发掘的力量。他说:“《第五交响曲》在欧洲有很好的评价,中国交响乐团排练后,效果出奇地好,比从前高出一截,这是我没想到的。尤其是《钢琴协奏曲》中表现残暴的那段,乐队的力量突然总爆发,惊天地泣鬼神,使我极为震惊——这音乐真是我写的吗?!”

首次与王西麟合作的瑞士指挥家埃曼纽尔·斯菲尔特,拥有丰富的经验、强烈的风格和宁静的智慧,将一百人焊成一个歌唱的巨人,全身心地投入进了音乐中。奇怪的是,创造者和诠释者之间,仿佛心有灵犀,思维之间的互动,不仅令音乐鲜活生动,而且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王西麟很欣赏瑞士指挥家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他早就认真地研读总谱,在来中国的前一个月,他就要求和我视频交流探讨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说他非常喜欢这些音乐。

排练时,他上手就排《第四交响曲》,一出声就让人感觉不一样。埃曼纽尔对慢板乐章要求细致、严谨、苛刻,对弦乐、铜管、木管各个声部都有独到的要求,并单独分开排练,这一下,效果立现,连巴塞尔乐团都不及他调教下的乐团。这种细致的排练和处理手法,使我深感惊讶,这是他与其他指挥的不同之处。三天排练,我都在现场,在自己的作品中,收获了以往从未感觉到、从未发掘出的效果。他要求的每一处,都是音乐要达到的不能有遗漏的细致效果,作为作曲家,我感觉自身得到了很大提高。”

音乐会已曲终人散,可音乐大师开始了他新的使命。一部在脑海中酝酿了三十多年的作品——《抗日战争安魂曲》已在紧张的创作中。2015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晚,这部作品将由中国交响乐团首演。人们期待,这部心灵之作,能抚慰在国难岁月中逝去的三千五百万同胞的亡灵。

猜你喜欢
乐迷交响曲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沪语歌曲专辑《上海谣》与广大乐迷见面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周末交响曲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