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盖伊:黑夜的呐喊

2015-09-16 03:20梦乡
音乐爱好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盖伊巴迪布鲁斯

梦乡

美国的黑人音乐文化,就像它的缔造者一样,充满了与生俱来的矛盾。发源于自由的非洲,却成熟于压抑的都市;有着最直白的外形,却不失最深刻的内涵。这些发端于黑人奴隶中的音乐,最初也许只是私下里对自身不幸的悲叹,尔后却逐渐发展为一个种族不甘沉沦的吼声。这种在与命运不屈的斗争中艰难前行的艺术,最终和美国人一贯追求自由的秉性完美契合,并且成为美国乃至西方主流音乐的根基。

在这个独特的文化群体中,爵士乐传扬得似乎最广,全世界无论何种肤色的爱乐人中,都有它的知音。但是爵士乐的历史并不是其中最为久远的,更何况以随性的器乐演奏和阴柔缓慢的演唱为主的乐风,也并不能完全概括黑人音乐的核心特点。黑人音乐真正的根源,无疑应当是布鲁斯,它的整个发展历程就像一部美国黑人的心灵简史,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为其他重要的黑人音乐流派,甚至是白人的摇滚乐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布鲁斯素面朝天,不加电声,民谣式的单调旋律轻缓地重复着,一把破木吉他唱尽了心酸和哀怨。那是布鲁斯的初级阶段,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演唱。如今在各大音乐节的舞台上高调现身的,已经尽是铿锵有力、激情澎湃的电声布鲁斯了。刚刚以高龄谢世的B.B.King便是这种风格独一无二的泰斗,一张《Live at the Regal》的现场录音,成了其他乐手心目中经典的教科书。那种在缓慢的节奏中积蓄力量,却不时地忽然爆发出闪电般尖利的电吉他声,以及雷鸣般的呐喊声的表演风格,让听众原本平静的心猛然间不规律地悸动起来,肾上腺素兴许也成倍地增加,紧接着往往便是观众席里一阵疯狂的欢呼喝彩声。

这样的气场让无数比他年轻的后来者崇拜甚至嫉妒,或许也包括巴迪·盖伊(Buddy Guy)。作为芝加哥布鲁斯的大师,他最初大概也是从模仿King的风格开始起步的,但是活跃而略带顽皮的性格,最终帮他确立起自己的艺术特色,这便是在他的专辑里频繁闪现出的带有早期摇滚乐风格的影子。精致而整齐的节奏,分隔着欢快而诙谐的旋律,让人恍惚间似乎望见了“披头士”的影子,简直是熔黑白乐风于一炉的“牛奶咖啡”。

这一特点在他早年的经典之作《我把心留在了旧金山》(I Left My Blues in San Francisco)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张混合了两种鲜明对立的情绪表达的唱片。如果说半数的歌曲是在愤懑地呐喊,那么剩下的一半则是在欢快地热舞。盖伊从来不对自己的情感作丝毫的掩饰,在传统风格的曲目中,往往充斥着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哀号,声嘶力竭到几乎要喊破喉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著名节奏蓝调乐队“血,汗,和泪”的名字。辛辣而炽热的情感,赤裸而粗野的唱风,或许会让习惯了和风细雨般含蓄呢喃的东方听众很不习惯。不知道盖伊为何总喜欢用几乎喊到失声的方式来演唱,大概他原本就略带沙哑的嗓音,只有在大喊时才能真正彰显出性感的魅力,抑或是只有狂风暴雨般地吼叫,才有力量砸破布鲁斯音乐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所幻化成的沉重枷锁吧。歌曲中时而夹杂的“Woo…”的感叹声,和如同口吃一般的重复,也多少透露出无奈和自嘲的意味。但是这些光怪陆离的演唱一旦被编织进摇摆的节奏里去,就像坚硬而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摇来晃去的筛子上上下翻飞一样,似乎锋利的棱角在逐渐被磨平,音乐也变得不那么刺耳了。

这样的节奏特点从唱片的开篇便确立了下来,并在其后的歌曲中被逐步放大和加快。尤其是第二曲《疯狂的爱》(Crazy Love),同一个音符上持续的高亢演唱,伴之以戏谑的萨克斯声和炮弹般急促的鼓点,每每爆发于刻意的低吟之后。加之炫技吉他上下翻飞的明亮音符和循环往复的简洁旋律,听来感觉像是被一位醉了酒的拉丁舞伴揽入怀中,神经质地疯狂热舞一般。这样的音乐无论如何也不像是正宗的布鲁斯,倒十分类似如今风靡全球的R&B。

舞曲的间隙常常由嘶吼式的传统作品加以填充,好像一旦停止了忘乎所以的欢乐,忧郁便不由自主地袭上心头一样。黯淡如死水一般的背景音响,暗示着急转直下的情绪,却让孤独的歌声显得尤其突兀和震撼,其效果远比布鲁斯大师“嚎叫野狼”(Howlin’ Wolf)传说中的“狼嚎”狂放得多。

巴迪·盖伊几乎是个长不大的音乐顽童,因为在你能够见到的他的每一张照片上,他脸上始终带着一种没正形似的坏笑。这样的性格让他始终在享受着音乐的每一刻,哪怕让人觉得是在苦中作乐。在唱片中段的《Buddy’s Groove》中,他简直成了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又像是一位乐团指挥,指引着其他乐手奏出波澜不惊的轻快旋律,还不忘不失时机地高喊两声,或是炫上一段独奏吉他为乐手们助兴。

如果把盖伊的绝大多数曲目的风格定义为“硬摇滚”的话,那么他最让我着迷的那首《Too Many Ways》几乎可以看作传统民谣混合了灵乐福音之后结出的一颗奇异的果实。你可以为它找到无数形似的姊妹篇,比如骚灵乐父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名篇《Unchain My Heart》,或是白人布鲁斯天王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佳作《Change the World》。但我敢说没有一曲神似于它。在这首曲子里,盖伊标志性的吼叫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像是因看破世事而变得玩世不恭的揶揄而摇曳的唱腔,伴随着让人啼笑皆非的歌词,唱尽了都市生活里的虚伪和奢靡,以及人心的欲望与不定,唱得听众们不由得在面露讥诮中感慨万千。华尔兹般优美的旋律,烘托着整张唱片中最为亮丽的吉他独奏,共同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当代美国城市生活浮世绘。字里行间虽然暗含着些许辛酸与苦涩,却丝毫不让人心痛与消沉。或许当一对只有过一夜情的恋人,终因看破了对方的虚情假意而决定分道扬镳时,选择在对方面前唱起这首聊以自慰的歌作为临别赠言,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或许只有他这样独特性格的大师,才能造就这首颠覆与超越布鲁斯音乐精神内涵的佳作。

或许可以说,布鲁斯音乐是百变的。那是因为它行走的历程太过漫长,无论走到了哪儿,无论那时它岁数多大,它都会和当地当时的文化和信仰激情结合,生育出性格各异的孩子,尔后生生不息地繁衍出一个又一个别具一格的流派。当黑人们只拥有手中的口琴和吉他时,他们可以争相模仿小瓦尔特(Little Walter)的质朴风格,把口琴吹得像乡野间牧人的短笛一般惬意;当大洋彼岸的英国青年也开始迷恋“美国制造”的时候,他们可以尽情追随埃里克 克莱普顿的经典足迹,将坚硬的布鲁斯吉他与激情的摇滚乐嫁接成为崭新的Blue-Eyed Blues。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欢笑和忧愁;只要有欢笑与忧愁的地方,就有布鲁斯生存的土壤。你不必刻意地去认同这种有着鲜明地域性和时代性的音乐,但每当黑夜到来时,如若你心头的忧愁悄然滋长,别忘了来自它的提醒,抬起你的头,亮开你的嗓子,用纵情的歌唱将郁闷和不快一扫而光吧!

猜你喜欢
盖伊巴迪布鲁斯
奇妙物语
海史密斯《列车上的陌生人》推出中文版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布鲁斯·鲍文
鲁迪·盖伊 我不想被波波维奇踢出去
请给我一幅画
小金曼·布鲁斯特:耶鲁领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