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摘 要:阅读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一种方法,在阅读中通过视觉传输把眼睛所看到的传导到大脑中,经过大脑的思维分析、分化处理,转化成学生的自我知识。在这一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大脑的思维模式把自然的东西内化为知识,即建构知识,形成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一过程中阅读是认知世界最直接的方法,是这一环节之中的关键,所以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事物,了解身边的世界,更加快速地获得知识。因此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认知水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老师当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阅读现状;应对策略;阅读习惯
语文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中第一个接触的,前人把社会经验,社会文化以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在书本中,这是一种经验化的存在方式。而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然是通过接触了解这些前人的经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内化社会规范、社会价值,继而完成转变。认知则是这之中的重中之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依赖于语文,就是说对文字信息的敏感度与有效的收集度是童年认知中很关键的,所以说小学生语文阅读,语文认知能力的高低可能会影响他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所以说小学语文很重要,小学语文的阅读是更加重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1.老师上课过于范式化、格式化
在上课时,大多数老师过于注重范式、格式,以一种框架体系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在课堂上运用,老师通常认为学生阅读文章只要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把文章的主要思想、中心内容了解了,知道怎么在一段长话中断句分层,这样就认为学生会阅读、懂阅读了,阅读的效果就得以显现,这样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就是围绕课文在转,局限于书本,一段话还分成几句来理解。这样的上课使得课堂索然无味,过于呆板,学生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老师角色不清
传统课堂中老师一直具有一个超级管理者、超级家长的身份,课堂上学生一律听从老师的安排,整堂课下来,可能就听到老师在课堂上面讲课的声音,学生就坐在教室里,老师教到哪里就听到哪里,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书本之间很少会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的,学生依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新课改要求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进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中的改进
1.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是老师上课教育的主体,也是文本阅读中的主体,这是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先明确的,同时这一思想也应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前,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通常是根据参考详解书来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讲解,认为把详解书上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就好,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本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从不去怀疑这种灌输的方式的合理性、合适性与恰当性。现实情况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主体的学生,对老师这种被动传输的范式是很抵触的,只是被动地在接受,毫无交流,让学生觉得这就是老师自己在解读文章,文章的思想就是老师自己的思维的显现,这就会让学生对老师、对课堂阅读教学没有任何的兴趣,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老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的主体观念,让学生成为日常教学阅读教学中的主体。课堂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理解。
2.培养新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阅读,经常是把一篇文章拿来,分割成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层次,然后又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段落之间断句,再支离破碎地去理解各个小节、各个段落,这样一篇文章的完整性与美感就被彻底的破坏了,这样理解出来的文章只不过是只言片语,断断续续的理解显得有些生硬。所以说应该转变,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己通篇去阅读文章,去寻找文章的思想,去体验文章思想的美感,通篇去把握文章,去理解文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就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进行阅读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好的情感交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就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思想,也就更能让学生自己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快乐地阅读、快乐地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学科之中的基础,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就显得很重要了。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关键是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曾样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