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校本课程教学探索

2015-09-10 21:22陈晓红吴坚刚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反馈情感交流学习资源

陈晓红 吴坚刚

摘 要:本文在阐述教育虚拟社区涵义的基础上,以普通高中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的实际教学为例,论述运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文章从“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教学反馈”和“多向的情感交流” 三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入手,论证了教育虚拟社区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性功效。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资源;教学反馈;情感交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50-03

一、概述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主动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本文以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教学为例,运用教育虚拟社区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通过虚拟社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社区中探讨学习内容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无间隙的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二、教育虚拟社区

美国学者霍华德·莱因哥德(Howard·Rheingold)在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因网络而衍生出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教育虚拟社区的提出是在网络社区的基础上繁衍而来的。教育虚拟社区以硬件平台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以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如课题研修、专题研讨)为前提基础;以教师与学生积极的交流互动为内在机制;以社区文化心理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教育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谐的多用户学习环境,成员不但可以积极参与社区学习活动,在社区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与大家共享学习资源,互相交流、合作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由此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生态性”和“生成性”六大特性。

三、虚拟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AECT(美国教育与传播学会)’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因素。本文中主要指在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和专门设计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如电子教程、PPT讲稿、音视频资源等。

《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校本课程内容融合大学先修课程——“C語言程序设计”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两大块内容。整个校本课程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学生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从网络中所获取的知识也是离散的、非系统的。使用教育虚拟社区资源共享功能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获取有效、系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C语言编译平台共享

C语言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的编译平台也很多,如GCC、Dev-C++、MS C、Turbo C等。Dev-C++是一款免费的C语言编译器,能在Windows系统中直接使用,而且也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许可的编译器。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采用Dev-C++5.0作为C语言的编译环境。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把Dev-C++放入长期共享中并置顶,供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方便下载使用。同时,对于该Dev-C++编译器的使用,教师整理众多网络资源汇编的《Dev-C++使用指南》和《Dev-C++命令参考》等也共享到教育虚拟社区中,为学生C语言学习扫清编译器使用障碍。

2.课堂学习知识点补充

C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所呈现的知识大多是由教师精炼而成的,所阐述的知识往往是最常用的,对于课堂中没有讲述到的知识或使用频率不高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育虚拟社区补充。如C语言中Scanf(输入)和Printf(输出)语句,在实际的教学中只阐述最常用的整数、单精度实数和字符类型的输入、输出。但对于Scanf(输入)和Printf(输出)的格式有很多种,因此把这两种函数的所有表示格式放到教育虚拟社区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完善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诸如此类的还有“数据类型”、“分支结构语句”……这些教师在课堂中都只讲述最基础的知识点,而详细知识的介绍就由教育虚拟社区来完成。这些知识既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也可以作为编程实践中知识点的速查。

3.程序设计算法内容延伸

《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的教学中程序设计语句、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这些知识都是同时穿插进行的,课堂45分钟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能讲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可以实现这些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如一维数据的操作以数组排序操作展开讨论,课堂中以“冒泡排序”为例介绍一维数组中元素的赋值、交换、输出等操作;并简要介绍排序算法及其特性。而 “排序算法”中的其它内容如“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和“希尔排序”等算法介绍、例程和应用整理后放入论坛中。可以供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下载学习。

四、虚拟学习社区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

反馈,即回授,泛指消息、信息的返回。原本在电路中,把输出端信号能量的一部分送还输入端的过程,使输入信号强度增强的称“正反馈”,减弱的称“负反馈”。学习反馈,是特指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授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学习反馈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学习反馈可以是指导性的、建议性的和评价性的;反馈者可以是老师、同伴或学生本人。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的BBS功能和投票功能等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反馈,而且可以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发生在课堂内外;不受教与学主体的限制,每一个社区成员都可以参与。

1.指导性学习反馈

指导性的学习反馈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学习指导达到学习目标。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能听得懂但到实践编程时却傻眼了,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编写程序并及时地进行指导性反馈,但这往往只能解决个别同学的问题。而运用教育虚拟社区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编写的程序上传,教师在课后进行仔细阅读并给予详细的点评,同时教师汇总编程中的共性问题单独发帖,指出程序设计中的思维误区,培养学生正确的算法思维,使得学生真正学会编程。

2.建议性学习反馈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过程以及所获得的学习结论往往并不按照教师的既定路线走。学生可以对某一知识点作深入拓展或进行广度的延伸,此时教师就是这个学习过程中很好的学习建议者。在虚拟社区里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运用图片、文字甚至是链接地址向学习者提供深入的、广泛的知识体系介绍与学习引导。

3.评价性学习反馈

评价性反馈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希望通过老师的评价得到肯定和鼓励。评价性反馈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课后。在运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C语言编程的学习中,评价性反馈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巡视学生编程情况的同时可以给予个别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而对于大多数同学的编程评价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论坛中的“回复”功能来实现,教师还可以用 “投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反馈。

五、虚拟学习社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在普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形传情”、“以情传情”和“以声传情”三种方式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这些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为情感交流的主体,教师的情感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成为情感交流的被接受者,这并不能真正表达学生的情感及对课堂的感悟,尤其是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更是成为课堂中情感交流的旁观者。虚拟学习社区的运用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促进器,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使用“表情符号”,简明表达学生的情感

表情符号,原本只是一种网上次文化,但随着因特网和移动电话短信的普及,现已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一种网络符号。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表达情绪、动作的辅助方式,为网络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多的方便,让沟通更加便利、自然、轻松、活泼,更有着“人物印象”这一深层作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探究性提问,学生往往会采用“沉默”,而“沉默”包含了“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问题太难不会回答”、“没兴趣,不想考虑”等意思,教师往往难以琢磨。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可以运用表情符号简单明了地表达自己对于探讨问题或学习知识的真实想法。通过简单的表情符号能比较容易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虽然学习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距离较課堂教学近了许多。

2.运用社区交流缩小师生隔阂,提高师生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可以直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形式进行交流,但有时这种交往过于直接,学生会“顾及”教师的面子 “不敢说”或者“不顾及”教师的面子“直间地说”,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尴尬。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虽然缺少了教师和学生的“表情”、“语言”、“肢体”交流,但我们可以用“表情符号”代替,可以“大胆”地提问和回答,不必顾及面子,语言表达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运用文字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社区交流中,师生之间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行无隙交流,可以提高师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永恒话题,而有效地运用教育虚拟社区,使得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再是教师主导整个课程,学生成为课程实施中的真正主人。虚拟社区成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享教学资源的平台。通过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2]张红艳,胡凡刚.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实践与反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6).

[3]邹小宁.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设计设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

[4]胡杜泽.浅谈如何建构高效的教育虚拟社区[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3).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6]邵朝友.论有效的学习反馈:指向四个基本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2(2).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学反馈情感交流学习资源
“预检展评测”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优质课堂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