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5-09-10 07:22余德水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小学生

余德水

[摘   要]作文是学生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发现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全面反映。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不高,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学生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农村小学的教学特色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加强对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语言技巧储备、作文写作兴趣的培养,以期达到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作文难,作文教学也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的一个瓶颈。教师应立足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方法,建设高效作文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以阅读促进写作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仅靠阅读课本又远远满足不了他们这种需求。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书海的导航人,帮助他们选择课外书籍,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与书籍交朋友,丰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知。

(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仅仅鼓励学生去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是不够的,还必须逐步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董必武先生一贯提倡的。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善于积累精彩片断、名言佳句、好的开头和结尾。也可指导学生对读过的书进行中心思想归纳,把自己看完书后的心得写出来。学生多阅读,多记笔记,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语言材料,使学生写作有内容可写,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以观察丰富写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一)立足农村实际,写出农村特色。观赏农村景色。农村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孩子们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虫鸟兽、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农室农居等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一切又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就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

体验农村生活,丰富生活经历。一是学好农技农艺。农村学生经常帮父母干活,印象深刻,感受真切,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作文前组织他们交流在劳动过程中的切身感受,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二是了解乡俗民风。在农村,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独特的庆贺方式。强调学生要有意识地积累,写出有民风民俗特色的作文。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写作思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具体,兴趣尚未分化,也不稳定。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概括为由直观操作性到指导模仿性再到基础再现性。所以,教师一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留心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二是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从内容到思想都有其广泛的代表性,蕴含了作家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也应因文而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以积累夯实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郭沫若也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

学生获取习作素材一是对自身生活留心观察的获得,二是博览群书。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源头活水。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一篇日记,加强学生语言和习作材料的积累,为正式写好作文作好铺垫。

在平时的写作中,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主题,学生的思维较易受到影响。而日记没有限制,学生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进行选材,冲破定势思维,就会觉得天高海阔,有写不完的材料,就能很好地从种种局限中挣脱出来,使习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为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奠定基础。

四、以评改提高写作

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在作文修改中对学生加以评价激励,对写作习惯养成大有益处。长期以来作文的评改“耗时大,功效低”。学生写,教师改,千篇一律。一文一改,缺失了体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作文评改,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之成为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

(一)相互阅读借鉴提升能力。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无从着手,而改别人的习作头头是道。教师可参照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首先在学生相互修改作文前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目标,让学生根据修改目标,对被改的作文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然后,要求被改的同学与批改者进行相互深度意见交流,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相互评议体验成功乐趣。评议是互相修改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作文基础好的同学评评某同学的作文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让同组的同学受到教育,受到启发。作文基础差的同学也学着评评某个同学哪个句子表达很好,哪个标点用得不对,让其感到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教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恰当地加以小结,融改评为一体,讲评中有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逐步使学生掌握写作文的方法和步骤,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欣赏佳作,乐于作文。教师挑选佳作,让小作者自己上台在班上朗读,学生在放声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作文的错别字、漏字,再做修改。这各做法既训练了朗读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提高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敢于作文。

五、以兴趣激发写作

心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视写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作。

(一)不作限制,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小学生有了一定识字量后,就自然会有阅读和写作的愿望。教师要顺应学生这一心理规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学生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景可记,有事可叙。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可通过自身的经历创设情境,如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性,教师可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等;可用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给学生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等;可用优秀的范文创设情境,比如引导学生细细品析教材中一个个有趣的情节┉┉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了,有了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涉及他们的情感领域,就能诱发他们的写作愿望,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心情愉悦地去思索,去表达,去倾诉。

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爱上了作文,乐于写作,写作便成了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

[2]钟以俊.现代学习原理与学法指导[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小学生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