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与陪伴是对少年儿童最好的教育

2015-09-10 13:00:50马进胜
考试周刊 2015年103期
关键词:赏识尊重陪伴

马进胜

摘 要: 本文从目前少儿时期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入手,对家长教育少年儿童传统方法提出质疑。在质疑的同时,指出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不同需求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行为楷模,陪伴和投入孩子的活动,尊重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绩,由此强调赏识和陪伴是对少年儿童最佳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赏识 陪伴 尊重

少年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此都有了统一认识。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网恋、网游、自闭、暴力等行为倾向,家长需要更多地关心和呵护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孩子的补课,练习各种特长技艺;学校需要开发更多有益青少年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集体活动,使那些孤独的心灵能够找到依靠和倾诉。无论怎样,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长对少年儿童的错误影响。

第一,态度简单粗暴。一些家长以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和惩罚。原因是一些人缺乏耐心,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件物品,高兴时向别人炫耀,不高兴时随意打骂。

第二,人前盲目攀比。一些家长在谈起自己孩子的时候,总是念念不忘要和邻居家、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比较之余,有的感到沾沾自喜,有的感到悲观失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不如别人。由此在孩子面前总是肆无忌惮地表扬别人,继而批评孩子学业不好、行为不端,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

第三,只注重学习,忽视其他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一好可以遮百丑,只要学习好,就会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就会有好工作与好前途。除了学习以外,其他生活技能、与人相处、个性品质等一概忽略,这种重视学业忽视品行培养的现象相当普遍。

第四,家长思想封闭保守,无法与孩子形成良性沟通,导致孩子心理偏执、封闭,厌学、弃学现象普遍。现在的少年儿童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学习压力等不断加大,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些少年儿童面临心理偏执、畸形等问题,并且形成一股厌学、弃学的现象。面对这些家长一时茫然无措,只能求助老师、心理辅导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当家长、做老师的该怎么办?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作为应对。

第一,了解孩子的需要。根据《普通心理学》(P371—373)中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以下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交友、尊重、自我实现。现在,许多家长只能满足孩子的前两项需求,根本不考虑孩子的交友、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为只要孩子吃饱喝好,健健康康,安安全全,孩子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岂不知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需要朋友,需要别人的尊重,更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自我的突破。只满足孩子的最低需求,忽略了其他不该忽略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压制了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没有一个可以释放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就失去赢得家长肯定和尊重的机会。好的家长一定是想方设法了解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兴趣为引导,那样势必会事半功倍。

第二,做孩子的人生榜样。少年儿童在有意识无意识之间,学习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示范和人生道路上前进的灯塔。如果孩子心目中的榜样、灯塔倒了,孩子就只能靠自己在茫茫的大海里摸索,势必会跌入漩涡,被大潮淹没吞噬。我们不希望看到孩子脏话连篇,而自己总是在家说话不加修饰;我们希望孩子与别人能够友好相处,而自己在家里总是实施家暴,在单位和社会总是分毫不让、恶言相加。所有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无不体现出家长的影子。有人说过:一个好的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反映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确实是无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三,投入孩子的活动,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大家都说教育要改革,但不知道改革要从家里做起。不要以为学习只是孩子们的天职,其实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也需要改革自己的传统意识。根据《新视野大学英语III》(P58),美国在1966年建立了一座海德学校,收费高昂,每生学费每年18000美元,其中要求家长每月到学校,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活动可以是亲子运动会,亲子讨论会,亲子共同制作一件手工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父母和孩子达到完全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美国的教育改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遍及全国。实验证明,有父母参与和陪伴的活动孩子们就会更努力,因为父母在活动中尽心尽力,少年儿童就不会失去自己表现能力、展示才能的机会,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获得佳绩。由此,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和学校老师,尽可能多地投入孩子的学习活动,多一份陪伴,孩子就会多一个成功的机会。

第四,尊重、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尊敬的家长,请放下你们高傲的身段,放松你们高度紧张的神经,不要一见孩子就板着自己的脸说话、训斥孩子,你的质疑和指责只能让孩子更疏远你。你的尊重与赞赏会让孩子更尊敬以更亲近你,也使他们更自信,人格上更独立,成长更健康。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少年儿童需要赞扬、需要肯定,赞扬肯定就是尊重和赏识,如果你能够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关注、肯定和赏识,那么孩子就会更加努力,进步和成绩就会更大。

第五,关注全面培养,品德、知识和身心同步提高。面对青少年日益加剧的课业负担,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为孩子们减负,不能把减负当做是一种形式,明着说减负,背地里一直在增加负担。学校怕考试落后,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偷偷地办补课班、报兴趣班,结果是孩子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书本、练习题上,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当然,只重视学业,必然导致思想品德等的滞后。

总之,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无可替代,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总是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你在家庭教育依然坚持错误的行为方式,简单粗暴,随意处罚孩子,盲目攀比,肆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只注重学习,忽视了孩子其他品质,那么,你就需要尽快改进,努力做到赏识孩子,多多陪伴孩子,因为赏识和陪伴是孩子最重要的,赏识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III[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赏识尊重陪伴
陪伴
科教新报(2022年17期)2022-05-24 04:34:52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10 23:59:17
陪伴
杂文月刊(2019年16期)2019-09-25 06:56:36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47:14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4:44
基于音乐学科的“精教活学”策略
教育(2016年38期)2016-11-15 18:01:04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8:05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