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 要]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要考虑文本、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因素。基于文本,在同课相异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要指向于文本的表达秘妙;要指向于阅读方法的渗透;要彰显文本个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同课相异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50
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在同课相异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基于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要指向于文本的表达秘妙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两位教师对课文第2-3自然段写图上人物众多、街市热闹的两部分内容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
【甲教师的设计板块】
1.从哪里看出图上的人很多?想象还有哪些人?(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体会人多,如“五百多个”“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省略号等)
2.比较2、3自然段有什么区别?
3.小练笔:用“有的……有的……”写话。
【乙教师的设计板块】
1.指名读两节内容,作者是怎么写出人多的?
(1)有多少人物?(五百多个)如果都写下来,要多少文字啊!而书中只用了99个字就写出了人多,用了120多个字就把街市热闹完全写出来了。
(2)作者有什么写作的秘密呢?
①用了省略号。找到省略号的句子进行品读。
②用“有……有……有……”的句式来写。(排比句)
2.合作读,体会写作秘妙,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较两位教师的设计,哪一种设计更有效呢?我们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来看,内容是三年级学生一读就懂的。而且这个课文有很明显的适合三年级学生模仿的写作秘妙所在,如用省略号写东西多,用“有……有……有……”等排比句写人多。这些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的。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句话在第二位教师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从表达方法入手,既让学生理解了人多和街市热闹的情景,又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写人多和热闹。学生既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又能懂得作者是“怎么写的”,从理解走向了表达,达到了得意、得言、得法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设计要指向于阅读方法的渗透
《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性文章。主要写了光复后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和参观礼堂的情景。在整体感知全文后,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
【甲教师的设计板块】
1.读3-9自然段,画出难忘的地方。
2.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理解,并借助一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练笔:写写自己如果当时在场,看到老师一笔一画吃力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会想到什么?
【乙教师的设计板块】
1.默读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做记号。
2.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文背景层面、课文内容层面、写作方法层面。
3.解惑。
(1)通过借助资料来解决“光复”等关于背景方面的问题。
(2)“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什么反复出现了三次?在理解三处的文字中,抓住文中一处反复的句段,体会反复的作用。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关于内容的问题:为什么谁也没有感到意外?用结合主题的方法来弄懂这句话反复出现的原因。
(3)再次质疑:题目是《难忘的一课》,而文中写了两个场景,有什么要问的?(为什么要参观礼堂?)
(4)拓展:这不仅仅是一节难忘的课,也是一节难忘的爱国课。
4.总结学习课文质疑和解惑的方法。
比较两位教师的设计,第一位着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第二位着重于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探讨哪种教学设计比较好,还得结合文本的特点来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的指向也是要求学生以此文章为例子来进行一次自学检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也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而本文恰恰存在着由于创作背景带来的理解难度,让质疑变得更加自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當做一个例子,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把这篇课文当做是学生掌握质疑和解惑方法的一个文本,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比较淋漓尽致地利用了文本。
三、教学设计要彰显文本个性
《电脑住宅》一文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一幢由100多台电脑控制的现代化住宅。在理清了全文的介绍顺序后,对全文内容的学习两位教师有了以下的设计。
【甲教师的教学板块】
1.扶学第二自然段,引出疏理文章信息的表格,并进行相关概括方法的指导。
2.共学其他段落,用刚才的方法学习概括,并填好相关的表格。
3.小练笔: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选取电脑住宅中感兴趣的一处写。(只出现一段要求,就让学生开始练笔,然后反馈)
【乙教师的教学板块】
1.前面两个环节和第一位教师的设计相仿,也是通过扶学和共学填好表格。
2.想象:如果你有这幢住宅,你最想去哪个地方?
3.录像:看电脑住宅的视频;评价:这样的电脑住宅怎么样?
4.指导练笔。
(1)作者是怎么介绍每一处地方的?以第二小节为例,让学生找出最难介绍的地方。
(2)出示描写功能的句子,找找写作秘妙。(用假设来写)
(3)教师以书房为例示范介绍。
(4)学生动笔,要求尽量用上假设的方法,再反馈。
《电脑住宅》这一篇说明文是以想象为主的,文本前面的“学前提示”中也指出: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如果整个教学只是填表格式的疏理,整节课下来就会显得十分枯燥。而且,学生在填好表格的同时,也无形中肢解了这幢住宅,自然对电脑住宅失去了所有的兴趣,更谈不上去想象其他的地方了。这就是第一位教师设计所带来的沉闷课堂。
而第二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想象环节:如果你有这幢住宅,你最想去哪个地方?又加上录像展示。这个环节彰显了文本的个性,抓住了想象。在学生疏理内容后马上把学生的思维重新调整,让想象外显,学生自然和平时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了自己的想法,增加了很多的生活情趣,这也是这篇说明性文本独特的地方。
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学习说明文还要学会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两位教师都做了这方面的设计,但效果却是明显不同的。第一位教师只是概括地提出要求,学生很难迁移这种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貌似落实语用,实际却浮在面上的做法,也就是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个性表达特点。而第二位教师把这个过程具体展开了,并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了能体现此文本个性的表达特点(用假设方式)和难点(功能的写法),并做示范,让学生的写法迁移变得具体可感,自然让语用落地生根了。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智慧灵光的结晶,都是独一无二的,或是布局谋篇,或是遣词造句,或是情感表达。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发现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善加利用,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变成自己的独一无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