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劲松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学生吸收知识进行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把基础打牢固,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数学是小学课程中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巨大帮助的一门学科,通过一系列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相关策略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进行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方法
良好的国际形势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各方面的进步,我国教育深受这一浪潮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应从社会角度出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断进步的,科技影响下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学习再多的知识还不如掌握学习能力重要。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在面对困难时进行很好的处理,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跟随课程的改革而发生变化,大部分课程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实践的应用;第二,教师在数学知识讲解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使得学生没法融入课堂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而且相应的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与低年级段学生相比较,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了不少,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本文提出如下策略进行研究。
1.培养良好习惯以此培养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的问题相对而言都是基础性题目,学生之所以难以进行很好的题目解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照解题步骤解题。审题能力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做对一道题,就要明白题目的意思。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生正是缺乏这一能力,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握题目的中心思想就无法利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正确解答,因此对于审题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正所谓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对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相对而言一个坏的习惯则有可能使人误入歧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学生能从教师那里得到很多高深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某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促进能力形成的重要一步。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对这一方面进行重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2.数形结合
数学的学习与语文的学习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能纯粹用文字的形式教学。数学中存在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果单用文字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而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的讲解要采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让学生进行很好的理解。目前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涉及的策略主要有画图、列表、列举、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假设、转化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让学生逐步积累起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针对这道题,甲乙两地相距115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2/7,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这样相遇的问题可以采用画图策略,画出线段图进行数形结合,解决分数与百分数的问题。
3.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数学这门学科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座位安排,以4到6为限进行小组分组,布置任务给各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及评价反思,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用逻辑性语言表述,提高表述的条理性。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用“你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并尝试调整自己的思路或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上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课时,完成探索并掌握体积公式这个教学重点,根据书中的例题,再将学生分好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来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先编号再进行观察与交流,教师接着进行引导分析,最后得到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张振新.社会化智力及其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