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祎
摘 要: 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多元化。本文从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化、语文教学语言的图像化及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给同行以启迪。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教学创新
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被大家认为是老师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虽然当前全国上下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也不是一方面的,应该有很多方面,但是要获取知识,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不可缺少。因此语文探究者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经典理论。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看法。
一、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化
中学语文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除了老师还有学生。语文在早期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必须按照老师说的做,一般都是听老师讲,读读课文抄几遍生字词,或者是死记硬背之乎者也之类。老师是权威者,总是说一不二,这就是所谓的“师道尊严”,在课堂中滔滔不绝地讲。这种“一堂言”、“满堂灌”的语文教学,老师累、学生乏,学生的学习效果绝对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高。反观现在,语文教学则是老师展示自身教学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侧面辅导为辅。这种模式比较时髦。
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角色。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摇学生是一群思维敏捷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平等合作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不仅教得起劲,而且学生学得轻松,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老师学生的角色化、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呢?其关键在于老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同时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再创设情境,留下充足的空间,使学生用脑、动手活起来。因此,师生的“角色化”才是调动课堂教学的第一条件。
二、语文教学语言的图像化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摒弃了“图文结合”这个非常好、适用于学生学习的语文学习传统,比如《从百草园到书屋》一文中鲁迅小的时候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悄悄地在桌子下面绘制《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现在语文教育更禁止学生在语文课堂内进行绘图游戏。
其实图、文是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图就是文,文也就是图,它们有共同的一面。汉语的语言文字和图像之间好像存在某种复杂关系。我们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像王维的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以看出来。我们也可以借助图文互释,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所以,语言在表达深度上不一定比图像好。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图像而不让学生用心体会语言文字意义,这样会浪费学生细读文章的时间,得不偿失,所以不能极端化,要把握好分寸。
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效果更好,可以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图像语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图说话”。我们要尽可能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像,要用准确、清晰、流畅而圆润,同时富有情感和比较形象化的语言讲解,揭示其中心,使学生感觉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王国维《人间词语》)。这样学生就喜欢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如讲述“五柳先生”图时,我们可以说:恬淡、随性、无欲、无争,既爱好读书、喝酒,又喜欢写文章、养花种草,在生活上清苦、上顿不接下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用诗情话意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听课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语文教学语言的图像化。语文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应该能使学生感触到事物的外表和本质,既应该有其形,又应该有其声。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的“气候”知识时,可以说“大自然”这位老人,因人类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使气候变暖,浑身出了不少汗。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就能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位浑身是汗的老人身影,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消化理解。因此可以说“教学语言的图像化”是语文老师独具的教学技能。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教学效果是好还是坏,往往取决于教学方法的优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看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比较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力求多层次、多方面地教学,则一定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再加上方法巧妙,则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节课从开始至结束,是单一声音,一种教学方法,一个节奏,同一种思维,单一的活动,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势,学生的情绪低落,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必然不佳。不过如能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从课文阅读到质疑问题,从课堂活动到教学过程的操作,从课堂巩固练习到信息反馈,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创新,可以引经据典、讲小品笑话,也可以吟诗作赋、利用名人名言等导入;当然至于严声历叱也行,谈笑风生也管;大声朗读和低声思索交替;有时用图表展示及活动操作也不错;或者独自做题,小组合作探究……如此多样化,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肯定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既有既定性又有生成性;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要因材而异,也应该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