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宜
[摘 要] 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思想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大学要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组织多样的校内活动和“走心”的校外活动,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关键词] 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梦想引领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学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率100%。调查数据表明,强烈的爱国情怀、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仍然是大学生思想的主流,93.5%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8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成长成才非常有必要”。这些数据说明,在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大学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要从细小处着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课堂和教材,更深入大学生内心。只有做到知行统一,各项措施接地气、落到实处,才能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的功效。
一、创新理论教育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往往只是生搬硬套地灌输、说教,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和接受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和传播渠道多样化的特点,让呆板的理论教育变得生动起来。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大学校园营造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能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大学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内有线电视、标语、板报等,发挥它们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思想渗透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舆论。大学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站或专栏,使校园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的新阵地。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通过QQ、短信、网上论坛、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途径,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范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深度挖掘其育人功能。通过以上措施,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如文艺表演、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形势报告等。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不仅能接受到健康的价值观教育,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增长了才干,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大学可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一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开课。邀请社会精英、道德模范等进校园进行主题演讲,通过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展志愿者日、“筑梦青春,畅想未来”文化节、中华传统节日纪念、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拓展其综合素质。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针对当前网络用语泛滥的情况,在元旦节到来之前,开展“自编短信,文明礼貌”的活动,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短信用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一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赋予了拇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新的意义,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二、组织校内外实践活动
(一)多样的校内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要切实践行。大学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通过理论教育后,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价值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只有亲身践行,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和习惯。大学应充分发挥校园社团的作用,通过社团组织大学生参与学术讲座、研讨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活动。提供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责任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走心”的校外活动
参加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进行专业实习和生产劳动等,能洗涤大学生的心灵,使之进一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亲身感受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及面临的新问题,从而将理论联系实际,以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坐标,做到知行统一。江西省是红色革命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这一天然优势,组织学生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井冈山吃南瓜饭、喝小米粥等。学生感触很深,从先烈们的身上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有的改正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有的改掉了怕吃苦、怕困难的惰性。
三、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
“中国梦”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大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用“中国梦”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搭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一)组织“中国梦”系列文化活动
将“中国梦”主题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笔者所在学校在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组织开展文艺汇演。各系部和各团总支以班会、主题团日等为平台,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开展演讲比赛。组织开展了以“梦想起航,青春飞扬”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这些活动,将大学生紧紧凝聚在一起,提高了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二)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和社会调查活动
“中国梦”是成才梦、强国梦、致富梦、幸福梦等各种梦想的综合体。大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的地方参观学习,带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奋斗的历程,接受改革开放成果的洗礼,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的自豪之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牢牢树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除了以上所说的途径外,大学在校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增加雕塑、书画作品长廊等,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景观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校之情。在软件设施上,推进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与校史陈列室的建设,除了资料记载还要有实物展示,直观地反映学校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在大学的成长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校友,他们追逐梦想、走向成功的感悟和经历,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大学要善于借助优秀校友身上的能量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热情,学会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争取成为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才。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