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新趋势

2015-09-10 07:22王丽莉孙宝芝
中国远程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质量保证教学活动教学改革

王丽莉 孙宝芝

【摘 要】

2015年10月10日至11日,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承办的2015国际远程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经验交流。本文主要对论坛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远程教育服务模式;质量保证;教学活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12—0012—06

2015国际远程教育发展论坛于2015年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引领、前瞻、发展、践行”为主题,与会者包括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远程教育知名专家,来自全国近百家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学者代表,多家在线教育企业机构代表等,与会专家站在理论、实践和政策前沿的高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诊断把脉,探讨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以期推动学术创新和实践发展。本次论坛共包括六场主题发言,“在线教学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在线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互联网思维与行业人才培养”“互联网环境与学生支持”“技术发展与在线教育变革”“在线教学评估与质量保证”六场分论坛,以及“生存与灭亡——MOOC大潮冲击下网络教育机构的发展之道”和“投入与效率——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发展之魂”两场尖峰对话。本文对论坛内容进行概要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发展互联网+核心内涵下的新型

网络教育服务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以“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新机遇和新挑战”为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陈丽介绍了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的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陈丽认为,互联网+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和新的业态。新的基础设施包括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体现在数据与信息资源,数据已成为各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新的社会空间指线上线下融合业态、互联互通的社会关系;新的业态可以概括为新体制、新机制和新分工。陈丽认为,“互联网+”不是指用新技术去做传统的事,而是传统的业态重新洗牌、跨界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新的业态,用新技术带来新的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新的需求。

陈丽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远程教育将面临三大发展机遇:一是远程教育将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随着适龄劳动力人口的递减,中国的劳动力将从人口红利向素质红利转换。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状况是底子薄、积累少、结构差,传统教育体系难以负荷,无法提供可持续、全覆盖的教育和培训,这是远程教育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二是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现代化的支点。“在线课程+互动平台”的模式将对传统教育起到引领作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现代化的课程、无地域限制和歧视的学习机会、沉浸式的全球化体验。三是远程教育拥有教学与学习的基因载体。网络教育能够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精准管理与科学决策。在大数据支撑下可以揭示国人学习规律,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监控并提供智能化支持服务。同时,陈丽认为,我国远程教育也面临三大挑战,即国家战略及制度的不健全、知识观与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服务模式待开放。在知识观方面,陈丽提出树立“境域化的知识、价值化的知识、综合化的知识、批判性的知识”的新型知识观,采取适合不同认知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在服务模式方面,陈丽提出了“草根满足草根”的新型服务模式观点,这种服务模式中的网络教育将更加开放,传统思维中的教师角色与定位也将被颠覆。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网络教育服务模式就是在交互、共享、开放、跨界、创新等基因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汇聚全社会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所有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香港大学张伟远博士提出要构建互联网+开放教育的系统发展模式。该模式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基础设施、管理系统、课程和教学系统。他特别强调,在这个模式中要做到三个一体化:第一,技术支撑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从信息单向传递为主要特征的web1.0,发展到双向交互为主要特征的web2.0,再发展到个性化、智慧化和一站式为主要特征的web3.0,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模式的设计对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变化。第二,管理系统一体化。基于技术支撑发展知识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三个系统必须是整合一体化的。第三,课程和教学一体化。网络教学不同于面授教学,需要用户培训、网络课程和质量保证三个方面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张伟远分享了这一框架模式在香港大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着重介绍了在知识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用户培训、质量保证、学习分析七个方面的实践进展,以及基于实践社团(COP)的MOOC平台及课程的最新进展。

二、遵循高等教育职业化路径,构建

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Martin Fischer教授做了题为“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与职业教育的学术化”的主题演讲。Martin Fischer介绍了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以及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内容与工作情境相联系”的办学特色,并论证了高等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学术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Martin Fischer指出,高等教育职业化,可以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应用性更强,更好地服务于职业的发展。现有的学科知识更加关注系统性,无法与工作任务相对应或紧密联系。现实的职业工作特点需要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导向,建立职业科学体系。在德国,已有的职业经验被允许换算成大学的学分,也就是说德国大学的教育模式正在与职业经验相融合。

高校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服务,面向在职成人群体,基于这样的定位和特点,高等教育职业化的研究路径对于我国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孙宝芝主任分享了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长期以来,远程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单门课程教学设计、网络课程制作和学习支持等,对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思考。专业课程体系是系统层面的教学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和根本[1],也是单门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然而,目前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沿用普通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对学习者差异性研究不够、局限于学科体系和知识的系统性,与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缺少有效联系等弊端。基于这种现实和需求,孙宝芝所在的团队历时五年时间,借鉴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遵循护士职业发展规律,在护理学专业启动了基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开展了教学实验。他们通过对护士职业工作和岗位的研究分析,确定了护士职业的12项典型工作任务,依此构建了护理学专升本课程体系,确定了护理学专业课程标准,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开展了网络教学实践。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的监测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强,行动导向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完成了任务,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了对知识的获取,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在线教学活动设计水平

是建设网络课程的重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革副教授做了题为“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教育传播生态环境”的报告,介绍了基于ICT框架的在线课程模式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新特点以及虚拟教学团队和教育组织的形态。郭文革基于ICT框架,对传统教育传播四要素模型进行完善,介绍了一个包含五要素的全新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ICT作用有几层?第一知识表达,看知识怎样以新的修辞手段表达出来,第二在课程层面上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构建师生和生生交流,第三在组织层面上进行重构。

<D:\教育盘\2015年教育\2015-12\12-31.jpg>

郭文革用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将网络课程分成三类:C 类网络课程,最典型的是AOC,比较注重教学活动;I 类网络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读物”,比如哈佛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只传递内容,不设置教学活动,不配备师资。未来走势应是I+C类课程模式, MOOC 总体上属于I + C类的网络课程。郭文革指出:我国的在线课程更加强调教学资源,在线教学活动设计较薄弱,而在线教学活动或任务的设计才是灵魂与核心。提高在线教学活动设计水平是我国网络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2]。

国家开放大学蒋国珍教授在论述“在线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参与”问题时也谈到了教学活动设计问题。蒋国珍论述了建设学习社区的重要性,提出应采用“任务驱动、进度管理”的教学活动组织方法,并分享了国家开放大学在线教学的案例。他认为“基于学生经验设计问题和活动”的模式更加适合成人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冯晓英博士分享了在线辅导的支架设计策略研究成果。冯晓英基于探究社区模型(COL)开发了一个在线辅导支架策略设计框架,以支持在线课程中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的建立。她根据Salmon的“在线学习五阶段模型”,对脚手架怎样支持社会、教学和认知临场感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设计密集的促进社会临场感建立的脚手架有利于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当学生进入“信息交流”和“知识建构”两个阶段时,基于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将发挥重要作用。如争辩讨论、互换观点、分享经验,等等。

英国开放大学Sharon Ding博士认为在线教育能够让学生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创新性的远程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社交网络。比如,可以通过设计良好的互动平台改善学生的体验,通过构建情境改善讨论的质量。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寻找一些方法来促进有效的和有意义的讨论,鼓励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互动。

在线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互联网环境下课程设计的核心与精华。同样,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交互工具之间以及要素内部的多项交互也是互联网思想的体现,更是网络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技术助力在线教育,基于大数

据进行可视性学习分析

MOOC的出现,使全世界的学习者得以接受高质量的在线教育。然而,面对参与人数众多、学习基础不同、高退出率的学员群体,教师如何有效地完成非静态的、无法充分共享的、交互性强的教学实施过程?这是每一个大规模在线课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来自清华大学的邓俊辉博士,以“清华大学教师、MOOC教师和计算机领域学者”的三重身份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MOOC大数据的可视性分析。他通过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和优化MOOC教学。

邓俊辉认为,在MOOC的环境中,学习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课程也应利用技术手段动态调整。邓俊辉及其研究团队基于在线课程教师对“个体学生成绩与整体对比,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学生的活动行为模式”等环节的需求,针对关键的学习过程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分析工具集,包括学生活动周期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及时间追踪分析等,从多个角度满足了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需求。

邓俊辉以自己讲授的“数据结构”课程为例,分享了他的研究团队在课程数据的可视信息的表达中的一些创新,包括交叉筛选数据的周期热力图、结合散点图、Growth Matrix 和聚类方法的散点气泡图、反映群体分布变化趋势的变化轨迹追踪图。

邓俊辉设计的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分析工具集,不仅仅在MOOC教学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而且对网络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生学习过程支持服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邓俊辉提出的“逆向分析图”和“前向分析图”,既可以反过来推断学生是沿着怎样的学习轨迹、周期完成课程,在什么学习时间点遇到什么困难,错过什么机会,为教师的适时介入提供有效数据分析,同时也可以预测哪些学生是在什么阶段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兼执行长 Asha Singh Kanwar教授提出未来在线教学的重点将会转向衡量并且计算在线学习的效果。2014年研究发现,超过80%的教师通过使用开放性教育资源拓展课程范围,采用更加广泛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关于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反馈,提高了学习兴趣,3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她认为,MOOC只是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是内容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未来的远程教育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实时不断的评估和足够灵活的多种选择方案,以促进学习。

技术的发展与助力使在线教育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学习效果的追踪与分析、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显现出了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对教学和学习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全方位构建现代远程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影响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在线教学评估与质量保证”分论坛,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远程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

北京交通大学陈庚教授以MOOCs为例,剖析了在线课程的质量管控问题。陈庚使用美国“质量至上”项目设立的网络课程的国家标准体系去检验MOOCs,这个标准体系从八个方面归纳了在线课程的要素:课程概述、学习目标、学习测评、课程资源、交互性、课程技术、学习支持、易学性。陈庚认为,标准的拟定是必要的,可以更好地把握质量,但教育机构必须区分质量保证的程序和提高质量的真正努力,因为这些程序很容易让人仅仅关注程序的合规性。在对课程资源、课程技术以及学习支持三项指标进行深度分析之后,陈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适用的学习内容才是王,应用新技术要服从课程的目标,学习支持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保证在线教育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庚从课程的角度对质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当然,质量保证还需要整个系统的衔接来实现。除了对网络教育学院本身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外,从业者越来越关注对末梢神经——学习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次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校外学习中心的质量及质量保障问题进行了分享。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冉蜀阳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就“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话题进行了大会交流。他表示,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校外学习中心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质量管理的网络教育办学质量保障体系。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怡在“校外学习中心的质量与质量保障”的演讲中提到,校外学习中心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平台,将服务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充分挖掘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将学习中心的服务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已做到了可评价和可持续改进,并在今年5月形成了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服务产品说明书。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在2003年3月28日通过第三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审核获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远程教育机构。十多年来,这套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有效运行,保证了医学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质量管理体系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创新性地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下延至校外学习中心,建立了《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质量管理标准》。来自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毛春雷教授以“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为题,就这套标准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十多年来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远程教育领域质量保证工作提供了实证性研究成果。

远程教育领域中现实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的解决以及全行业的声誉及质量的提升,要求当前必须站在全行业的层面,甚至国家的高度,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来自中国台湾清华大学自强基金会的徐秀燕博士介绍了台湾地区的情况,台湾的人才品质管理系统就是由当地政府主导发起的。定位于继续教育层面的远程教育,实际上是国家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育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人力资本的优劣。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在微观与实践层面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仅此还不够,还需制定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出台国家层面的保障政策,才能切实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使之与国家战略发展相适应。

六、MOOC大潮冲击下网络

教育的发展之道

本次论坛特别聚焦MOOC与网络教育机构的发展问题,有四位专家就此展开了尖峰对话:“生存与灭亡——MOOC大潮冲击下网络教育机构发展之道”。

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严冰认为,近年来,MOOC在中国骤然升温,在这个热潮当中特别需要冷思考,应该更多聚焦于MOOC所涉及或折射出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中国高校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严冰认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确实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但这显然是个渐进、充满曲折的过程,教育不会轻易被颠覆,“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整合到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时候,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这里涉及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严冰认为,MOOC是全球顶尖大学为主动迎接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教育革命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中国高校这些年来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实际进展,总体看来仍是相当有限的。严冰强调,当前对MOOC的研究,要特别聚焦实践当中的一些问题,要重视开展基于实践的研究,同时要重视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当前的研究,涉及技术层面的研究比较多,关于学习的研究可能同样值得关注,包括MOOC、微课的出现对于互联网时代会产生怎样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等问题,都需要研究。

严冰认为,对于我国远程教育而言,当前必须正视的问题是:MOOC对高校远程教育及开放大学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高校远程教育及开放大学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在MOOC发展中又有可能成为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等。

至于MOOC与开放大学,严冰认为,开放大学的前身广播电视大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MOOC有相同的基因,广播电视大学为MOOC的发展,提供了包括理念在内的各方面基础。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核心目标,是基于开放大学的宗旨、定位及其功能作用,以及开放大学对于质量和特色的追求,全面推进和逐步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整体转型。开放大学当前正面临新一轮的冲击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MOOC带来的冲击。MOOC现在对于开放大学还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广播电视大学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MOOC的影响,包括MOOC对课程改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开放大学基于自身的定位,必须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为学习者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别化的学习需求提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但这个在线开放课程是不是就是MOOC其实并不重要,当前应当做的是研究、借鉴、利用MOOC带来的新的东西,在深入融合方面进行探索。

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认为MOOC有两大意义,第一是资源的开放,第二是资源的横向整合、融合。现在把资源开放列为首位,其实横向整合、融合也有很大的意义,有助于打破藩篱,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严继昌提出了融合的三个层面,即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融合,成人教育内部函授、夜大、网络教育的融合,继续教育的产、教融合。

严继昌认为,首先,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加快融合,伴随着两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过程,普通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其次,教育信息化应该覆盖所有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内部函授、夜大、网络教育的融合,是在信息化引领下的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成人教育整体的转型升级。最后,继续教育的产、教融合直指教学改革。普通高校有明显的专业学科和师资优势,但普通高校的教育脱离生产实际,产、教融合对继续教育至关重要。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教育的内容应该与产业发展相匹配,这就意味着专业建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支持服务等都应与在职学员的职业需求和工作内容相适应。

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国安认为,关于MOOC对网络教育的影响当前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取代论, 2012年是MOOC元年,MOOC的影响很大,行业内很多人认为MOOC比网络教育更好,大有取代它的倾向;第二种是互补论,即MOOC有MOOC的长处,网络教育有网络教育的长处,二者可以互为补充;第三种是趋同论,即它们各自发展、相互借鉴后会融合到一起。

网梯公司总经理张震提出,目前大规模在线课程的上线率已经出现下滑,真正完成课程并认证的学员占比较小,在线课程未来发展可能会变为针对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完成特定目标。张震指出MOOC面临几大问题:教师制作课程花费的时间多,回报少;课程证书获得率低,而收费获得认证和免费学习的区别并不大,学生没有动力去选择付费认证;课程制作成本高,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发展前景不明。张震认为知名大学开办MOOC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学的影响力,而不是盈利。

MOOC与远程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MOOC集大学各种优势资源于一体设计制作完成,主要以课程为单位;而我国的远程教育主要是由大学的二级学院实施运行,更关注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但MOOC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了高校乃至全社会对在线课程和在线学习模式的重视与认可,MOOC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改变边缘地位或者服务校内教学的一个有力驱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未来的发展,严冰和严继昌给出了近乎相似的判断:中国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格局符合一定阶段的国情需要,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无论大学的性质如何,无论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无论面授还是在线,最终同一所大学终将要坚持同一个教学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可能会结束两个体系的分野局面,与世界的高等教育接轨。

在2015国际远程教育发展论坛上,共计有四十八位演讲嘉宾分享了他们宝贵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在四十八位嘉宾的演讲题目中,有十一位演讲嘉宾的题目出现了“互联网”这个关键词。从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建,从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到大数据挖掘的可视性分析,从行业人才培养到学习支持服务,从在线教育投入与效率的争论到构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未停歇的探索。论坛从不同角度为远程教育领域呈现了充满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前沿性研究及成果,抑或是尚存争议却包含教育理想的独到观点。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如:包括网络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如何真正摆脱在高等教育中的边缘化地位?面对学员,如何从提供有用的文凭向提供有用的知识转变,进而促进学习者的深度理解与创新性思维的构建?互联网+带给我国继续教育的绝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变革与模式创新。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更加活跃与开放,这个时代将赋予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任务。正如严继昌所指出的,继续教育的发展应该密切契合并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国家赋予继续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根据会议资料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 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3.

[2] 郭文革. 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 [J]. 远程教育杂志,2014,(5):41-46.

收稿日期:2015-11-20

定稿日期:2015-11-30

作者简介:王丽莉,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100049)。

孙宝芝,硕士,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教与学发展中心主任(100191)。

责任编辑    石   子

猜你喜欢
质量保证教学活动教学改革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田湾核电站运行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管理
焊接技能评定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要求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质量保证监查在AP1000依托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