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作文情感匮乏问题的对策与实践研究

2015-09-10 07:22黄益芹
考试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真情实感

黄益芹

摘 要: 作文教学似乎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壁垒,让语文教师甚为头疼。作者在几年作文教学中发现初中生写不好作文与情感匮乏有很大关系。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优秀的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我感受,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并且文质兼美。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身的意识。一个在生活中情感缺乏、麻木迟钝的人,他的作文自然是干巴巴、枯燥无味的;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关键词: 情感匮乏 真情实感 关注生活 初中作文评价

一提到写文章,学生总是大呼小叫、怨声载道。每次只要考试,学生首先问“要不要写作文”,若逢放假出行,学生首先担心要写几篇文章。仿佛写文章不是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的工具,而是教师虐待学生、体罚学生的工具。为什么学生对写作有这么大的恐惧呢?为此,笔者针对本校八年级语文做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写作中存在困难的调查,大体情况如下:

表1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困难

从学生的问卷来看,没有什么可写、一提起作文就头痛的学生占了52%,超过一半,可以说普遍学生谈作文色变。对于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一壁垒,语文老师往往面临这样的尴尬:教了、写了、练了,但收效甚微。因此学生讨厌写作文,老师讨厌批改作文。于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作文教学成了荒漠地带,许多师生都惧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提高学生的情商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对作文教学而言,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兴趣的诱因。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被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感动,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一、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

写作文主要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学生害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没有什么好写,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感匮乏。几年教学实践下来,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平时布置的话题作文都源于生活,应该有很多东西可写,但许多同学写不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如曾布置一篇“感恩”的话题作文,在话题提示语中给了他们许多写作提示,但班上41个学生中,有30多个学生概述了父母在家工作很辛苦而自己学习不勤奋、内心觉得愧疚的事,最后结尾处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基本都是套话、大话(这些话老师、家长可能经常讲),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情感匮乏现象?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本人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在厂里打工,一般都要加夜班,还有一些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省打工,很少有时间与子女交流,照顾学生的一般是年迈的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他们一般都比较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缺少亲子教育,缺少爱的教育(有些父母通过电话关心问候孩子,但难以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另外,学生回到家后基本沉迷于电视中,很少进行生活实践活动(也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包揽所有家务活儿),多数学生连衣服都不会洗,更不用说其他家务活了。爱是最好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学生缺少这些基本的情感熏陶,则无怪乎他们的作文空洞乏力了。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由于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对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够重视。学校在课外兴趣活动时很少组织活动,并且为了提高文化科成绩,增加自修时间,使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少之又少。学生狭小的生活空间、单调的生活方式没有新鲜、刺激、碰撞,何来生活的体验、感悟?

(三)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目标的忽视。

语文教学有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容易落实且容易检测,训练之后的成效容易在考试中体现,而情感目标不仅很难落实而且很难检测,而且实效性难以体现。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前两个目标的落实,而对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感悟,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则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学生能感悟到最好,不能感悟到就算了。因而语文课在讲到对课文的感悟时,往往出现一小部分同学能谈些自己的感受,多数学生旁听记笔记的现象,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体会到什么。

二、挖掘学生写作情的源泉,引导学生真情写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1.注重课堂真情对话,引导学生体悟生活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自然能为学生写作输入新鲜血液。

要想学生乐于写作,教师首先必须是学生乐于倾诉的对象。教师除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外,还应充分利用好四十分钟的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作品真情,提高学生对情感感悟的敏感度,寻找生活中情感的触发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都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假如教师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读者先读这些文章,读出文章的情感、美感,并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学生进行交流,则学生定能理解、感悟。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有几个特别让我感动的地方,一是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拖着肥胖的身体吃力地爬月台——“我”当时在火车上,一个已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看着年迈的父亲如此费劲地为自己买东西且刚刚丧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感动?二是父亲送别“我”时,望着他远去的背影逐渐消失在人群中,而“我”不知何时能再见到他,又怎不叫人感动?之后父亲进入老年后身体日差、脾气日躁,日觉“大去之期不远”却来家书,此时读家书的“我”想到那“背影”,又想到父亲即将老去,怎能不感动呢?教学时围绕这几处“感动”设计几个问题,触发学生的思考,再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如读师范的时候从来省吃俭用的父母打出租车花了一百多元钱送我去上学,是如何深深地触动我当时的心灵的。),学生思考后能回忆一两件令他們感动的故事(若学生同意可说给大家听听)。在此基础上,写一个以“感动”为话题的片段就不是难题了。

教师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参与者、一个指导者,也是一个实践者、一个示范者。心灵世界的种种感悟往往是被外界的某些因素引发的,正如学生看到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就会忍不住流泪,看到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忍不住呐喊那样,学生潜在的情感需外在的力量唤醒。语文老师倘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责任、爱及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那么,他的学生就会有健全的人格和独具个性的头脑,就不愁写不出好作文了。

2.搭建多种对话平台,激发学生倾诉欲望。

网络时代,若说交流情感,网络无疑是最方便的载体。笔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班级博客,班级博客不仅是发表学生优秀作品的舞台,而且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进入。通过这个平台,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等,学生、家长、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道路。

近两年教学中,笔者由过去每周一篇的周记作业变为每周两篇日记,并要求其中一篇写详细,字數在600左右,另两篇可记下自己觉得有意义之事,字数随意。同时笔者承诺学生他们在日记中吐露的事情,笔者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包括他们的班主任,如有违背,他们以后可不再交这份作业。日记交上后,笔者改变过去作文批改模式,淡化对文章语言、结构、内容的批改,更多的是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如有个同学在日记中记录了得知一个只有20岁的好伙伴得了白血病后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看后笔者非常难过,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美妙的年龄,文静的女孩……想起这一些,让人潸然泪下。

——珍惜时间吧,珍爱生命吧!活着时开心些。

有个同学学习落后,在日记中吐露了被同学嘲笑的事,因此她感觉自己很没用。笔者这样写道:

你怎么会是个笨孩子呢?你的纯真,你这学期的努力很让我欣赏。你不比别人差,你应该坚信:一个善良、有上进心的女孩总是美的,至少在我眼中是这样的。也许你与同学有些误会,相信你的真诚会换来更多同学的关心、呵护。

几周批改下来,学生发现自己日记中记录的事情很受老师关注,而且老师有时能够给出建议,有时能够给予理解、安慰,因而他们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有价值,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喜欢上写这样能吐露心声、交流情感的日记了。

(二)留心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诗人歌德明确地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大量重复繁杂的表象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以至于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好的作文一定是亲近生活的作品。离开了生活的“书斋写作”,是不可能具有感人力量的。当我们亲近了生活、体验了生活,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乃至一个瞬间,都可以让文章鲜活起来。

通过家校通号召家长多进行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加深亲子交流,让学生有素材可写,有情感可表达。

比如春天让家长带孩子去爬山,随后在作文课上交流:你喜欢爬山吗?你和父母爬山,谁先到达终点?你们在攀爬的过程中行进方式有什么不同?当中途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下来?你有没有关注沿途的风景?是路边的大树还是脚下的小草更吸引你?你觉得山脚的风景和山顶的风景哪个更美?因为亲身经历,所以学生都觉得有话可写,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描写山间春色的《春之绿》,叙写坚强品质的《我终于爬到了山顶》,颇具哲思的《山脚与山顶》。

在双休日让学生学会一样技能,然后用文字记录。很多学生第一次学做菜,于是有了《大厨诞生记》、《舌尖上的餐桌》等文章;很多学生回忆自己的学艺道路,于是有了《琴童,就这样将道路越走越宽》、《我与乒乓球的不解之缘》、《方块字,大世界》、《棋盘上的人生》等文章。

有些学生在家中比较喜欢看电视,投其所好,向他们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电视节目。对他们喜欢看的电视剧,在课堂上以“我喜欢的……电视剧”为题,让他们大胆畅快地交流,在交流、碰撞中升华他们的思想。慢慢地,引导他们关注电视剧的主旨和人物的对白,寻找剧情的漏洞,用批判的眼光看,然后以《我来为电视剧挑刺》为题写评论性文字,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电视剧《红高粱》热播,班级里的追剧迷们利用周末和小长假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很好看。

师:大家觉得电视剧很精彩,有没有同学有冲动想看下莫言的原著呢?

生:本来不想看的,看了电视之后还真想看看那些精彩纷呈的画面是怎样用文字展现出来的。

师:期待你尽快告诉我你的发现。

生:老师,我两者都看了。我觉得莫言的原著魔幻现实主义味比较浓,结构比较松散,叙事没有那么紧凑。而电视剧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人物性格更鲜明,矛盾冲突更大。两者各有千秋。

生:我觉得这是一部改编得很好的电视剧。由书到编剧,让我认识到文字展现的小说和画面展现的电视剧是有很大不同的。我现在有个想法,就是把《孔乙己》这篇小说改写成剧本。

师生鼓掌。

经过这样的多次讨论,爱追剧的学生们渐渐对电视剧的热爱转化为探讨电视剧的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很多学生纷纷拿起笔,改写剧本,或者把电视剧改写成小说。笔者在教室后面开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展台,一时之间,新作此伏彼起。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对父母之爱往往会视而不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发现爱的真谛。通过细节,如父母的白发,父母的手,父母的生活习惯等体悟深沉的爱。如《可怜白发生》:你的父母有白发吗?你觉得除了年岁逐增,还有什么染白了父母的头发?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之爱的片段;《——的手》你觉得父母的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些学生写《温暖的手》,有些学生写《充满力量的手》,也有学生写《苍老的手》,从不同角度感悟爱的力量。

新生入校,组织他们参观校园,除了关注校园的自然环境外,还要留意学校的文化建设。春天,校园的樱花开得正旺,在作文课时带他们去树下,看花形、闻花香、听花语,花季年华的他们的快乐在树下流淌,很自然地流泻于笔尖。向他们介绍名胜古迹──白龙寺、航坞山,提倡学生查阅县志,搜集资料,写《围垦是这样造成的》、《游千年古刹》等。雪天的时候,一起到操场观察雪后景色,堆雪人、打雪仗,借助这些活动,引导他们热爱学校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家乡的民俗节令,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抄录有关诗词,追溯民俗来历,写作文《清明节的遐想》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实践出真知。为了改变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现状,笔者在周末时会布置一个他们较为感兴趣又易实行的活动,引导他们多观察社会、多观察生活,鼓励他们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深远的意义。

如为了树立学生珍惜生活、感恩亲人的意识,笔者布置了一個采访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采访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情况,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难忘的事、有趣的事、感动的事,并询问他们最大愿望是什么。

(2)去父母的工厂里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尽可能亲身体验一下,并询问父母的生活打算及最大愿望。

(3)以“……的渴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次采访过后,很多学生了解到爷爷奶奶这辈人生活的艰辛——有些同学的奶奶八九岁时就承担起了繁重的生活负担,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有的家里人多,虽然家人很努力,但仍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也有的家庭屡遭不幸……而在父母的采访中,他们亲身体验到工作的辛劳,父母把最大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在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心情很沉重,有些同学读文章时哭了,还有些学生深感责任重大,自然流露出努力学习、孝敬长辈的愿望。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既是倡导者,又是参加者,还定期举办智力竞赛、理想演讲会、佳作评选活动、新年朗诵诗会、写作论据汇集、时文选读评析、编壁报、剪报等活动,笔者作为他们的大朋友踊跃参加,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时常感受到生活的欢乐、美好,从中获取新的思想认识材料,不断积累,自觉练笔。

(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在点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现在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现象较为严重,以至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意思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积累,学生按小组在每天上语文课之前轮流把成语、诗词名句、名言警句等写到黑板两侧,然后让学生摘抄到固定的笔记本上。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演讲给大家听,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多读,除了多读课文外,还要读一些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进行积累。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的时候,推荐名家写亲情的相关作品:三毛《永恒的母亲》、秦牧《梦里依稀慈母泪》、琦君《母亲的金手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后,引导学生读《城南旧事》;学《范进中举》后,引导学生读《儒林外史》,不仅体会到范进老年中举的辛酸、悲哀,而且感受范进当官后的迂腐贪婪;学到《青梅煮酒论英雄》,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小结刘备这时要韬光养晦的原因;学到《香菱学诗》,引导学生读《红楼梦》中各个人物的诗词和判词;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导学生读《水浒传》……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较好的积累效果。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等,让学生阅读,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页。放假时,发放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将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

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建立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的阅读。另外,定期进行知识竞赛,如八年级暑假重点阅读《三国演义》,回校后组织三次相关的知识竞赛,学生阅读积极性大大提高。平时让学生利用晨读或课余时间多背诵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诗词名句、好词好句、精美语段等,这样时间一长就能极大地扩大语汇量,使其积累丰厚,得心应手为其所用。

三、做好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感叹,一个懂得评价的语文老师,对于孩子的意义是非凡的。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学生的意识和心情,存在对学生理解、尊重不够的倾向,喜欢用挑剔的目光审视学生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把批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把学生真实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因而扼杀学生的写作激情。

所以,要跳出这样的恶性循环,改变现有作文评价模式是源头。在个性化作文评价中,评价不再是对学生习作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单一评价,而是老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老师是学生的忠实读者,将自己的读文感受通过评价反馈给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习作,鼓励学生真情流露。因而,对于作文的评价,最重要的不是单纯地肯定和表扬,而是发自内心地欣赏,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

(一)写心语,不写评语。

作文是互诉心曲的媒介,将学生的作文与老师的评语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笔谈”,作为与学生交朋友的“自由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彼此沟通理解的目的。新课标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所以在对学生作文评价时,首要关注的是其是否抒写了心灵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评价文章的主旨立意是否有足够高度。

班上一位同学在学期初刚住校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写下了这样文字:夜幕又降临了,我是这样讨厌黑夜的来临,因为我不得不又要回到寝室,和那些陌生的同学在一起,渡过难熬的长夜。没有父母的唠叨,没有好吃的饭菜,没有一切的一切。我真不想上学,不想过这样无趣无味的日子……

学生远离家人的苦闷在文中尽显无疑,但是笔者没有选择对她进行思想教育,让她明白自己的责任。而是在文末写了自己第一次住校的经历,同样苦闷,同样茫然失措,又是怎样一点一滴融入新集体,过上快乐又充实的学习生活。并且告诉她很高兴她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告诉老师,老师愿意成为她真诚的朋友。此后随笔,她基本就在本子上记录中学生活的点滴,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份真实的情感为作文设计了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像一条项链的连线,有了它,宝石才能串成熠熠闪光的项链。所以,要使学生的作文鲜活水灵,散发出独具个性的光彩,不妨在你和学生“笔谈”时,多奉献一些“人性化”、“情感化”的东西。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感受与老师竟然那么相似时,自然激发写作兴趣,学习情绪必然是亢奋的、是充满动力的。

(二)写闪光点,委陈瑕疵。

如果教师评分过低、评语苛刻,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能力产生怀疑,那么,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该多角度挖掘学生作文的优点,使学生获得自信,乐于作文。

笔者每次拿到一篇作文,看一遍之后,总要求自己先寻找作文中的闪光点,至少找三个。事实上,只要你找,闪光点总是存在的。

有些学生的作文写了一件大家都会写的事情,选材很普通,如写反映母爱的文章的时候,总写半夜生病,母亲背着我去看病的情景。笔者就会从语言角度寻找一些佳句,或者用得好的词语。“你的笔下绽放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我喜欢你用的这个词语,好像让我真实地看到了当时的场景,好似看了一场3D电影一般”。还可以从结构方面,“你的文章结构就像一间经一流设计师设计的房子,看起来是那么清新可人”,或者从主题方面,“母亲的爱可能就是这样的平凡,然而你在这平凡中体会到了珍贵,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然后委婉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生病时母亲孜孜不倦的照顾固然感人,但老师觉得那是所有母亲的天性。会不会在你身体健康的时候,蕴藏着一些母爱的细节,这些和别人是不尽相同的呢”?

作文评价就是一味药,如果一味批评,虽然良药苦口,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好的评价应该像包着糖衣的药一样,先让学生感觉甜,然后让他们有心情接受其中的建议,达到“治病”的效果。

(三)写商榷探讨语,不写命令语。

既然作文是师生双方的一种情感交流,那么,教师就应以合作、理解的态度,以讨论、商量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文,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作文中敢于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而不是断然写下“主题欠佳”、“结构不完整”应该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仿似医生的病例单一样冷冰冰的话语。

笔者在给学生提修改意见的时候,总喜欢用比较幽默的方式,让他们笑着反思。如一男生作文书写潦草至极,还缺撇少捺,笔者是这样点评的:“写字不能缺胳膊少腿,你是否能将自己的外貌打扮得漂亮些呢?老师期待着!”

用商榷语气对学生作文提出建议,通常以“我觉得……”或者“如果改成……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试一试吧!”。如果问题式评语方式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写作学会思考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爱上写作远比他们写得怎样来得重要,保持他们的写作激情远比指导他们的写作技巧来得重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不在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鼓励学生表扬个性、张扬个性。”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师千万不要本着良好出发点,却冷冰冰地一脚踩在上面,扼杀他们的写作激情及创作思维。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我们能切合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个性化评改,就一定能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实的情感需要从我们司空见惯的细微生活深处品味,要想写好作文,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写作感情的源泉,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从而谙熟门径,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07(2-6).

[2]作文成功之路.2004(1、5、9).

[3]青年教师.2005(6).

[4]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
浅谈革命纪念馆讲解工作的认识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立意的探究
真情实感好行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
作文教学从“实”指导的研究
小学生作文指导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