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
摘 要: 小学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深刻反思:教师缺乏理念,意识淡薄,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或强行压抑,或一味抬高,造成阅读教学系统的整体失衡。
关键词: 主体意识缺失下 阅读教学 教学现状
一、主体意识淡薄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要遵循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建立在把学生当做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个基础之上的,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的目标实现。在这样接近完美的构想之下,具体实施如何呢?缺乏主体意识,使学生享受不了感悟与思索的过程,能力无法提高,知识、情感与价值观全是被动接受。或者,一知半解,没有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涵和承接关系,只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导致学生只能自主获得纯粹的知识,而能力、情感、素养等均无法发展与提高。教者主体意识淡薄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课为例,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一、二、八自然段;能掌握生字表中的生字,会认会写;能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比喻的精妙和孔子的善思、善喻、善教;在朗读感悟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实现情感的升华。可是,缺乏主体意识的教师往往把应试作为唯一目标,只把可能考到的知识点强行塞给学生且不断复习检测,没有遵循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规律,教给学生方法让其慢慢习得,并享受这个习得过程。至于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受到了文化熏染,是否提升了情感,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领下变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若有若无。
二、主体意识淡薄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是教科书中的“例子”有问题。或陈旧、老套、机械,不合时宜;或抽象、乏味、单调,脱离生活实际;或虚假、造作、欺骗,违背了教育宗旨;或欠考虑,有争议,不利于学生发展。例如:课改前有一类课文《凡卡》、《穷人》、《小音乐家杨科》都是片面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黑暗,对其优越处只字不提,可是发展至今天,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这样的问题,不能只抓着“辫子”不放。《八角楼上》说“毛主席坐在八角楼上,挑了挑灯芯,革命的光芒便照亮全中国”,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太抽象、太深奥,缺乏历史知识的学生只有在通读《中国革命史》以后才能完全领悟。《生命桥》讲述老龄羊牺牲自己,帮助小羚羊跨越悬崖、顺利逃生的故事。难道羚羊竟有如此智慧、情感和伟大精神?难道新人的成功非得用老一辈的生命作代价?《西沙渔人》,西沙群岛近海鲨鱼都快绝种了,可西洋渔人们还在标榜猎鲨鱼的那种勇猛,这怎能让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许,编者的意图是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否有拔苗助长,病急乱投医之嫌?
二是课堂补充的学习内容有问题。精读某篇文章,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资料辅助理解,但一定要适宜、精当,分清主次。否则,一堂课精读一篇课文时间尚且不够,教师却找来两三篇相关文章在课堂上阅读,会直接导致精读不深入,感悟不彻底,囫囵吞枣;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找来的相关资料,有的联系不大,冲淡了主题,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得不偿失。
三、主体意识淡薄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是取而代之。学生感悟、品味课文,遇到困难,微觉吃力时,教师没有耐心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而是直接以结果告知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或现有的答案替代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
二是暗设陷阱。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不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怎么努力,从而获得真知,而是用心良苦地引导学生语言、行为、思维逐步靠近教师自己内心的答案或想要板书的内容,整个课堂,教师安排了无数个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下跳。
三是温情匮乏。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某种感悟,期望老师能给予中肯的评价,真诚的鼓励或善意的指正。为人师者却很吝啬,只用眼神示意其坐下,甚至对学生说错话、读错字进行粗暴干涉和严厉指责,课堂冷硬、淡漠,不和谐。
四是缺乏引导。针对一个问题,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众说纷纭,见解千奇百怪,无中生有,教师却还是点头微笑,放弃了自己身为教师的引导责任,这是另一种不尊重。
五是定位失误。小学高年级学生,年级再高,还是小学生,还是儿童,可部分教师总喜欢把成年人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学生听了似懂非懂,懵懵懂懂,迷迷糊糊,错误消化,后果严重,这是不尊重儿童思维和儿童主体。
四、主体意识淡薄影响课外阅读的实施
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与识字写字应同等重要。在记忆和学习的黄金时期,一定得让他们走近经典、品味经典、诵背经典,还要培养兴趣,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最广泛阅读。
但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普遍令人担忧。曾经调查过市区某学校某位六年级学生一周内的语文家庭作业情况,发现他们连同周六的兴趣小组活动共上学六天,学习了两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其中周一、周三抄写词语,朗读课文,默写需要背诵的课文片段;周二、周四做配套练习及与课文配套的补充资料,预习下一篇课文;周五抄写练习中的部分习题,背诵需要背诵的内容;周六完成一份八十分钟的试卷,其中有一到两篇阅读训练。从这份周作业的情况分析中可知:教师完全是在“教书本”,没有布置相关课外阅读,他的阅读教学完全服务于考试的需要,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教师缺乏阅读教学的科学理念,缺乏主体意识,没有理解课外阅读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促进作用,才会布置这样单一、枯燥的语文作业。因为教师的忽略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无意识也无实践。即使有部分学生凭借自身兴趣进行了阅读,也因缺乏适当的指导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强化教师主体意识,还要注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留出大量阅读时间,安排阅读指导课,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
五、主体意识淡薄影响阅读能力的评估
阅读能力的评估一般都是在语文测评试卷中以笔试的形式进行的。这样,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却无法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学生选择读物的能力与阅读量的大小也无法得知。仅仅片面地以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评价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忽视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等,欠客观,欠公正。对于小学生而言,重要的不仅是读懂了精辟、深邃的文章,而通过培养,形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习得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较大的阅读量及会合理地选择读物同等重要。教师缺乏主体意识,对学生主体认识不足,导致对阅读能力的评估不够完善。
评估的目的,不是划分等级,不应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在于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启迪和思考,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例如:某次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看到文章题目,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读完整篇文章,你找到答案了吗?旨在考查学生阅读质疑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结果部分学生不知所云,部分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这就暴露出教师教学的薄弱。发现问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作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厌读,不会读、耗时低效,阅读时间少,没有选择地读等情况,理应寻找方案,及时解决问题。部分主体意识淡薄的教师对评估结果不分析、不总结、不解决,完全视评估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真正价值,直接降低了评估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