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有较大比例,但是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老师不重视,学生不爱学。本文主要探析诗歌通俗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诗歌 通俗化教学 必要性 实施措施
诗歌一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其词汇多为“古语”,一词多义、一字多义,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上传统应试教育累积多年的弊端,诗歌学习难上加难,因此,诗歌进行通俗化教学就成为必然趋势。
1.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通俗化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采用通俗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十分必要。
1.1完善了诗歌的学习方式
诗歌是诗人内心的独白,情操的体现,学习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诗歌的作者、背景、描写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因此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诗歌。例如学习《山居秋暝》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秋游,让学生在实际体会中,感悟作者眼中的山中秋天,“新雨后”的“明月”、“清泉”、“莲”都那么令人陶醉。
1.2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俗化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更从诗歌的深刻含义延伸到自身的生活,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以“莺啼”、“绿映红”两词生动描写出一幅莺啼红花绿叶的美景。“烟雨中”用朦胧的手法点题,绘出一幅江南特有的美景,学生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情景,自然也理解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叹。
1.3提高了诗歌的学习效率
诗歌通俗化教学,就是将诗歌学习置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教学活动,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学习诗歌,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产生对于生活的热情,使学习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力。
诗歌通俗化教学,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生活教育理念,它通过靠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进行诗歌学习,挖掘学生学习诗歌的潜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丰富学生情感,从而达到学好诗歌的目的。
2.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通俗化教学的实施措施
2.1教案的设计
教案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明确诗歌通俗化教学的过程,一般要注意以下问题:
2.1.1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应当包括老师,同时要包含学生,要贴近现实,并且能够让广大学生接受。有了目标,才能够进行下一步教学。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教学目标就是对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老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社会的安定团结,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学习。
2.1.2教学材料的准备和制作
教学材料的准备是诗歌通俗化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应当结合学生切身生活背景和内容选取,以选取的素材为基础进行扩展和加工进行备课,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侵犯学生个人隐私,要选择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且能够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景更好地结合,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例如《过故人庄》的学习材料可以准备几幅田园春色的画卷或者让学生动手自己绘画。
2.1.3教学行为和组织方法的选择
诗歌通俗化的教学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为初中语文教材服务。因此,诗歌通俗化教学的行为也应当更多地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进行细化教学,尽量不统一化教学,进行个性化教学,最终诗歌的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互相到家里做客,感受同窗之谊之外的友情。
2.2教学过程的实施
诗歌通俗化的教学应当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即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首先教师应当对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不盲目激进,对学生更多地用通俗化、生活化的方法进行引导学习;其次是学生,学生应当遵从教学进程,并由实际生活出发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与教师共同完成诗歌学习。例如学习《过故人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家里做客,通过师生和谐融洽的氛围展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以此体会诗人到友人家做客的恬静闲适的生活场景。
2.3教学的评价
诗歌通俗化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师的评价,而且是学生对于诗歌通俗化学习能力的评价,重点既要包括对于诗歌词句的学习,又要包括学生对于诗歌隐喻的含义、情感及对生活的感悟的评价。只有完善、系统的评价,才能真正考察通俗化教学效果。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应当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通俗化教学是其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既能让学生学会、学透,更能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感知诗歌的艺术魅力,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向守哲.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254.
[2]贾晓丽.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研究[J].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2014(05)86-87.
[3]郑启瑞.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通俗化研究[J].课外语文—课改研究,2014(0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