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在高职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5-09-10 07:22马彩虹
考试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质疑精神生物教学创新意识

马彩虹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创新学习的体会和做法:发掘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学习;提倡质疑精神,激发创新原动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拓展创新学习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质疑精神

课堂教学于教师而言重在“教”,与学生而言重在“学”,而且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上。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那么教师的工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师逸而功倍”。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学习的体会。

1.发掘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是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首要前提,没有善于创新的教师自然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它要求我们时时、处处学习,那种“一次充电,一辈子放电”的观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教育的实际。教育从其本性而言乃是终身性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这也使知识更新和转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我们要关注最新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在高职生物第一课的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我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粮食问题,以袁隆平培育“三系杂交水稻”为例:袁隆平作为像美国人说的“农民科学家”,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对英国人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观点是最有力的回击。然后用课件图片简要地说明了他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的育种步骤及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反应提出几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进行杂交?去雄的目的?为什么需要多年才能达到目的?我并没有给出问题的具体答案,给学生留下悬疑和探索的空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发掘课本的应有作用,并以此为素材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职生物学课本的“活动”或者“小资料”等栏目向来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其实这两个栏目的内容对开展课堂创新教育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如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教学后,我就结合“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的内容,并进行了变通,要求学生在课后用自找材料,制作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分裂相图。我给了学生一周时间,在次周的课堂交流时,学生做得非常好,超出了我的预期:各个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结构、行为;细胞的形态、结构、个数等方面都力求符合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我还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评出不同等级,给予表彰鼓励。通过相互评价,学生意识到不迷信权威,不相信“定论”,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才可能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从而提出新观点,建立新思维,树立新方法。

由此可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養,是一线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教学思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力求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弊端,构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提倡质疑精神,激发创新原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生物教学中涉及许多生活事例,充分挖掘这些观点事例,并提倡质疑精神,有利于激发创新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火花,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进行“基因”概念教学中,我首先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了单基因控制的性状:耳垂的有无、双手嵌和情况、眼皮的单双,学生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具体表现并进行对比,加深对性状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问题:儿女与父母在有些性状上表现出相似,这些性状是父母直接传给子女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点拨,最后得出结论: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是控制性状发育的遗传物质即基因,而不是具体性状。接着逐步清理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正如杨振宁所说,与同学讨论是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其实同学们相互讨论所得到的知识比从老师那里被动接受得到的知识要深刻得多,因为与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可以不断追问、反驳,彼此暴露出的知识的缺陷,又能得到补充和完善。

3.拓展创新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现代教育科学认为,人脑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伴随负熵的输入,就会导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进而能有效地吸纳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正如1969年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所说的:一个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以此衡量“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交换物质和精神能量——知识信息,充实、壮大自己。在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的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不同外界持续地“交换能量”,就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广开创新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应试教育使得“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使得名目繁杂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充斥学生的书包和课作,有形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老师的教学负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课外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合理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运用“耗散结构”指导生物学教学,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怎样才能从混沌无序逐步变成有序,这也是一种创新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开放以便广泛地摄取大量信息。如过去只知道酶有催化功能,RNA只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关,DNA、R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1982年发现23SrRNA也有肽酰酶转移活性,1995年发现DNA也有类似的催化功能,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现疯牛病致病因子Prinon(朊病毒)。这些重大发现对研究生命起源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中心法则提出了严峻挑战,使中心法则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这种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由此可见,创新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并将之结合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一个不善于创新的教师,如何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姜承超,乔晓溪.教会学生学习:教学改革应然之维.成功(教育),2012(11).

[2]李烈.谈教师的学习性质.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

[3]郑晓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中学生物教学,2011(12).

[4]沈小峰,冯端.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质疑精神生物教学创新意识
在质疑中学语文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