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霞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关注度越来越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知识转变成能力是广大一线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作者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质疑释疑 自主学习
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不仅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多地关注你具备哪些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将课堂由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变成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基地。让我们的教学“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一、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关于教学情境,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精辟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如盐。盐需要溶解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焕发出活力,散放出光彩。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才能创设出有滋有味的教学情境呢?
(一)场景再现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材料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这一类课文教师教起来如果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而学生犹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结果通常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效率,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再现文本当时真实的场景,力争还生活一个原貌。以教授《小英雄雨来》为例,在了解雨来的生活环境时,我带学生观看了相关视频,如雨来游泳本领高,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同敌人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等,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脑海中有了直观感受。再来学习文本,自然事半功倍。
(二)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儿童十分喜欢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角色表演并非适合所有文章,只适合一些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角色表演这个环节,教师课前必须抽出一定时间,对参加表演的人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演一演,引起情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角色表演切忌走过场,以《坐井观天》为例,我先让天真活泼的林玉欣扮演小鸟,让平时有点自以为是的徐立岩扮演青蛙,其他同学当观众。我为他们准备了道具,让他们提前排练,并适时指导。执教这课时,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喝彩声、欢笑声,还有掌声。在欢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很快明白了坐井观天的意思及包含的道理。
(三)感情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打开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几乎每一篇讲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关于朗读的要求,有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有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有感情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极其重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揣摩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语言的魅力。《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情感强烈,课文饱含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理解痛失父亲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如“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从这句话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雷利失去父亲,失去最爱他的父亲,这个记忆是清晰的、是痛苦的、是终生难忘的。有了这样的体会,孩子们读起来感情真挚,读着读着,几个感情丰富的女生泪水夺眶而出,有些学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就连平时最坚强的几个男生眼睛也红红的。此时我哽咽着告诉孩子们,是啊,痛失父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让我们用心、用情朗读这句话吧。课文类似这样充满情感的句子还有许多,我在指导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感悟、引读、带读、个别读、集体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悲与苦。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远远不止我以上列举的这三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如唱歌、画画、跳舞等,也可以通过传统的直观方式,如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创设情境。
二、敢于质疑,学会释疑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无疑一有疑一质疑一释疑,每一个疑问的提出和解决都是智慧的结晶。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他是否会质疑,是否能解疑有着密切关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与其自身语文素养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并帮助学生寻找解疑的突破口,是检查教学能力的新型标准。从教以来,我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摸索,有些见解仅供商榷。
(一)敢于质疑
三尺讲台上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授业者,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学生敢于质疑,必须革除师道尊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老师要蹲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告诉他们,出错是他们的权利,创造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依据课题质疑:鱼只能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昵?接着,阅读课文时,我们互相交流,学生的疑问像纸片一样飞出来,鱼为什么会游到心里呢?人为什么和鱼能融为一体呢?一个残疾人为什么能把鱼画得这样栩栩如生呢?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有什么关系呢……由于我及时引导,许多学生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有的是根据文章重点提出的,有的是围绕字词提出的,有的是根据段落提出的……学生的疑惑尽管有的出乎我所料,但我由衷的高兴,因为他们一直在想、在思考,并且敢于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来,这不正是我期待的课堂吗?
(二)学会释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思维的参与下,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释疑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以字词教学为例,凡遇到学生不理解的词,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不改变课文意思的情况下,可以换一个什么词,或者去掉这个词,用一句话怎么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这样学生就基本了解了词义。接着让学生查找工具书,看看这个词用书面语言又是怎么释义的,还可以用在哪些场合。最后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用词造句,达到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还有许多,以上只是沧海一粟。
三、自主学习,建构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传统学习相对的应该是自主学习。现行小语教材编排的综合性学习,旨在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亲身参与体验,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材料的能力。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以《走进田园生活》(小语第八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我们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田园生活很熟悉,另外一部分住在城里,对乡村生活很陌生,我让住在乡村的学生带着城里学生开展一次农家乐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创设情境,感受田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2.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①出示21课课后“综合性学习”要求。自由地读一读。
②你想走进田园农家,体验乡村生活吗?教师相机辅导学生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比如:了解种菜、种庄稼的过程,鸡鸭怎样养殖,农村孩子周末怎么过?乡下钓到鱼吗……
③全班讨论,填写下表:
3.成立农家乐小组,制订方案。
①自愿组成农家乐小组(4—6人/组)。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自由组成小组。
②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填写调查情况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指导学生使用多种调查方式,如实地考察、上网查询、向专业人士咨询、亲身实践……
2.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记录活动中获得的资料,并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填好调查表。
调查历时2周左右。
转眼间,到了农家乐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成果阶段。由于此前进行了周密安排,又跟踪进行了指导,汇报会上,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说起来滔滔不绝。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开了,招来了许多小蜜蜂,菜园里白菜、韭菜、芹菜、大蒜长得绿油油的,河边的柳树发芽了,河里有许多小鱼儿,我还亲身体验了捉鱼、钓鱼的乐趣。农民伯伯住的房子很宽敞,前后都有院子,他们串门时从不锁门。院子里种了果树和不知名的花儿,还有成群的鸡鸭。农村人家吃得很清淡,蔬菜很新鲜……看着孩子们满满的收获,我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因为我期待的如期而至。
每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始终坚持与学生一起制订活动方案,我既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重视学生实践,要求全员参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权,每一个人都有亲身感受,最后收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学习真正培养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为孩子们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我就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了解教育的新形势、新理念,做课改的弄潮儿,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华等.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健,熊生贵,等.有效上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