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生四级翻译要求的启示

2015-09-10 07:22李慧
考试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原型

李慧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最典型的成员是原型。具有认知功能的范畴理论包括上位、基本和下位三大范畴,其中基本层级对人类的认知起着参照点的作用。原型范畴理论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指导大学英语的四级翻译。

关键词: 原型 范畴理论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

1.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学术界关于范畴的认识,主要分为两大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对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形而上学的区分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包含以下基本假设:(1)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合取来定义的;(2)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着明确的界线;(4)同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显然这种范畴观有不完善的地方,随着人们发现很多概念范畴和语言范畴不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所能概括的,针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证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的差异,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Rosch,Labov和Lakoff都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并提出了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经典范畴理论的种种假设,是对传统语义观的突破。该理论认为:范畴的成员不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凭借其典型特征,范畴成员之间有典型和非典型差异和隶属程度差异,并非所有成员都具有同样的代表性;原型范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原型是范畴成员中的中心代表,非典型成语根据其相似性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原型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如依照传统的语义观,对“鸟”的定义为:凡是有翅膀的、能飞的、有羽毛的、会叫的等都可以进入“鸟”的世界,但对“鸵鸟”、“企鹅”之类的认识就无从下手。1971年,Rosh对鸟的范畴的分析得出“robin”是鸟类家族中的典型成员,打破了经典范畴理论中的认为范畴成员之间不存在程度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原型是范畴的代表,是某一范畴在大脑中的最佳实例的存在,也是人们感知某一范畴的参照点。这就是著名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范畴还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且物体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寄生范畴。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2.大学生四级翻译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翻译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要实现此目标,教师应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传授翻译技巧,在课文讲解中把翻译技巧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课后留一定的翻译作业,也可让学生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章。

3.翻译原型观

国内外不少从事翻译研究工作的学者将原型范畴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Neubert Albrecht最早采用原型的方法对源语语篇进行分类,而Snell Hornby则采用原型的方法对目标语语篇进行分类,她建议采取一种以连续体(cline)各点上动态变化的原型为基础的格式塔整体理论原则来替代古老的二元划分(dichotomy)和经典范畴观。Snell Hornby还提出打破文学翻译、普通语言翻译和专门语言翻译的界限,因为它们并非相互排斥的范畴。Tabakowska(1993)认为语言学翻译研究与文学翻译研究之间的严格区分纯粹是人为的,两者完全可结合起来,运用认知学理论模式可为这种结合提供一个平台。Halverson(王仁强,章宜华,2004)研究证明“翻译”的确是一个原型范畴,体现出原型性、边界模糊性,范畴成员间表现出隶属度差异,好的翻译非常接近一个文化中特定时期对翻译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认识文本的整体性,即格式塔,翻译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翻译的原型就是源语语篇的语义内容,而目标语文本中的原型就是与源语语篇内容与形式最对等的语篇。翁显良(1983)把翻译比作作画,以形传意,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不在乎词句一一对应。绘画的技法多种多样,同一人物、同一姿势、同一表情,一百个高明的画家可以创作一百幅惟妙惟肖的画像;即使是同一画家,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技法画出不同的肖像,这些肖像,彼此相似又不相似。同理,一百个译者的作品同原文可以相似也可不相似,译本之间也可相似和不相似,相似的是内容,不相似的是形式。不同的翻译文本间是一个连续体,彼此边界是模糊的。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即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就是建立原型的过程,因为译者总是在寻求与源语文本最具典型的译文文本。在对源语文本认知的过程中,即原型转换的过程中,谭载喜(2011)认为:“传达出源文本各个层面的意义,没有对源文本进行任何增、删或篡改的理想翻译,虽然在具体的翻译现实里并不存在或难于找到,在抽象层面它却是存在的。这种理想的、存在于抽象层面的翻译,具有明显的参照功能。”由于英汉两大民族间的文化和认知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范畴分类系统上有极大的不同,汉语的某个范畴不一定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物,因此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两种语言在范畴上的层级错位。能原型范畴理论告诉我们,范畴体系内的成员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具有很多共性,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有很多体验是相似的,因此,借助家族相似性原理,我们可以在译语文本中找到与源语文本相匹配的概念,可见翻译也是对源语文本再次范畴化认知的过程。在具体的翻译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语言间范畴的差异性和可译性,充分调动各自的范畴体系,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翻译能力是掌握目标语知识、文本类型知识、原语转换所需翻译策略和技能知识、现实世界知识及对比知识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翻译实践而言,为获得所需的翻译效果,译者应具有翻译的情境性意识,能够适应被动变换的新场景,同时能够从创造性的角度处理变化中的场景,改造和重组译文。因此,翻译能力的获得仅仅靠语言能力是不够的,翻译教学不应仅仅是语言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应成为当前翻译教学的基本思想(王筑昤,2014)。

4.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四级翻译的启示

4.1格式塔认知原文

前文中提到Snell Hornby建议采取一种以连续体(cline)各点上动态变化的原型为基础的格式塔整体理论原则来替代古老的二元划分(dichotomy)和经典范畴观。格式塔整体理论的核心就是:不同通过各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整体功能大部分之和。即我们认识事物时,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再深入把握各部分。同理,学生在汉译英时,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整体意象,这样在译文中才能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姜秋霞、权晓辉,2000)如果从局部出发,处理不当,译文的整体画面受到损害,意象便会支离破碎,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如2014年6月英语四级翻译之一: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早就认识到读书对于国家的意义。有些教育工作者2003年就建议设立全民读书日。他们强调,人们应当读好书,尤其是经典著作。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好地学会感恩、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而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这些基本素质。阅读对于中小学生尤为重要,假如他们没有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阅读的兴趣,以后要培养成阅读的习惯就跟难了。

从整体上就可得知这是一段关于“阅读”的文字,总共6句话,在具体翻译的时候,就要化整为零,进一步翻译6个句子,找到各自的主干,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4.2原型范畴理论认识汉英句式

语言学家们按照语序、基因相似和地区把语言分为三大类,其理据就是不同的语言间具有范畴相似性。根据语序的分类,汉英两种语言典型的基本句式为“主语+谓语+宾语(SVO)”,这个共同的句式反映了两大民族对世界的感知是相同的:施事者发出一定的动作作用于受事者。由于两大语言有相同的基本语言句式,就使得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如2013年12月英语四级第一套试题的快速阅读:

A law passed in 2007 allows many students to cap their loan payment at 10 percent of their income and forgive any balance after 25 years.(2007年通过的一项法律容许学生将他们的所偿还的贷款限制在收入的10%以下,并且免除25年后的余额。)

汉英两大语言在句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原型范畴理论指出范畴的成员凭借其典型特征有典型和非典型差异和隶属程度差异,并非所有成员都具有同样的代表性;原型范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原型是范畴成员中的中心代表,非典型成语根据其相似性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原型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因此,可对各自非典型句式进行翻译转换,只是要在转换过程中尽量找出与其意义和功能最相似的翻译。两大语言间在句式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汉语隐形,即连接词很少出现或不出现,体现为意合(parataxis);英语显性,即连接词出现,体现为形合(hypotaxis)。如:在这一年半中,她抄写、背写英语单词的纸,累起来可达桌子高。

In that year and a half,the paper on which she had copied English words or written them down from memory,if stacked up,could reach the table from the floor.

2.汉英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如果一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态来翻译,就会使译文显得十分别扭。根据原型范畴理论,SVO是典型的汉英语的基本句式,但OVS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范畴成员间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因此汉英的主动语态翻译成被动语态也成为可能。对2013年12月英语四级第一套试题翻译中的一句:中国的一位帝王于五千多年前发现了茶,并用来治病。

Tea was discovered by a Chinese emperor five thousand years ago,and was used to cure disease.

3.汉语是“话题优先”的语言,以话题说明句子的基本结构,呈现出语义的结构松散,如:“那本书我昨天看过了。”而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以主谓为句子的基本结构,呈现出主语和动词之间有词汇选择关系。汉英句式的对比表现为:T/S-VP.如:食堂今天中午吃面。翻译为:Noodles are served in the canteen for lunch.

4.3原型范畴理论认识词汇翻译

语义的原型性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认知副产品,是ICMs作用的结果。语义的原型性同范畴的原型性一样,其边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用原型观指导词汇翻译时,要让学生明白词汇的原型意义是日常交际中词汇最稳定、最常见且最容易记住的基本意义,其他意义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衍生或派生出来的。如:branch的最基本意义是树枝,可以引申为分支、部门、分科、支流等,转换为动词可表示分支形成;分支扩张;提高某人的兴趣,业务或活动范围;[计]下分支的……这样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恰当的运用就更深了,他的词汇量也得到了扩展。此外,要让学生明白翻译转换的过程中会碰到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的现象,如:spoil可以表示为毁掉,损坏,破坏,糟蹋(某事物)娇惯,宠坏,溺爱(尤指儿童)指食物等变坏,变质,腐败。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如对积极情绪的描述:快乐、高兴、愉快、喜悦、舒服、自豪和对消极情绪的描述:忧愁、痛苦、苦恼、范娜、苦闷等。每一类词的情绪的强度的差别很小,用语言很难精确表示。普拉切克指出情绪之间具有“相似性,情绪间由低到高有强度的变化,如:轻松、宁静、安逸、满足、安心,当突破一个点后就可能变为愉快,但情绪的体验是具有主观性的,所以临界点无法用语言进行具体的量化,从一个情绪到另一个情绪的临界边缘部分的语义就带有模糊性。语义的原型性也同范畴的原型性一样,其边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中的难点就是在一组同义词中找出最合适的那个词。用原型理论分析同义词,如分析上述的积极情绪的词:快乐、高兴、愉快、喜悦、舒服、自豪和对消极情绪的词:忧愁、痛苦、苦恼、范娜、苦闷。每一组彼此之间的同义关系基于ICMs的UP模式和DOWN模式,从人的身体的生理体验获得的感知与空间方位感知结合背后的机制正是隐喻。语义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同理同义词的语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通过反语、隐喻、委婉、借代等手段,可以使词具有临时的意义,ICMs的原则也包括隐喻转喻等模式,可见从ICMs的方式可以认识同义词产生的认知原理,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模式灵活地扩展和运用同义词进行翻译。

5.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从新的认知角度认识了翻译文本,也阐释了译者在翻译转换的过程中运用的原理。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四级翻译教学的启示是帮助学生运用该理论的原理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Rosch,Eleanor.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

[3]Snell-Hornby,M.Translation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4]Tabakowska,E.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lation[M].Tü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93.

[5]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Transl.by G.E.M.Anscobe,2nd edn,Oxford:Blackwell,1985.

[6]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1).

[7]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型[J].中国翻译,2011(7).

[8]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9]王仁强,章宜华.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

[10]王筑皊.现代范畴理论视角下翻译能力之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原型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掌握英语缩略语,看美剧不用愁
《沙家滨》中的阿庆嫂原型
原型理论分析“门”
《荆棘鸟》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对生态学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模型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