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015-09-10 07:22王春霓
考试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王春霓

摘 要: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分析了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失语现象

一、引言

失语症(aphasia)原为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

曹顺庆先生在1995年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的状况时提出了中国文论“失语症”。他认为,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这一术语的提出,引起了中国文化界的震动,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学术界关于“失语症”的研究层出不穷。

2000年,从丛教授针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情况,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丧失了文化对话的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探讨

1.外语课程设置失衡。一方面,学习者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有限,在对外交流中,由于知识的匮乏,导致交际的不顺畅,造成“文化失语”现象。另一方面,学习者语言技能水平低下,在交际过程中无法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本身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导致文化输出水平低下,大大削弱了交际效果,造成了“文化失语”现象。

2.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西方文化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像制品、书籍、艺术品等,以及无形的文化产品,如演出、旅游等,对中国实行渗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民族文化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精髓知之甚少,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出现中国文化“失语”。

3.系统合理教材的匮乏。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在课文、词汇、语法等方面内容丰富,但文化教学输入失衡,过分强调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有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产生文化“失语”。

4.考试“指挥棒”的错误导向。学生的学习目的大都为通过英语考试,获取相关等级证书,致使学习者仅仅围绕目的语展开学习,对自身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

三、对策分析

1.适当调整外语课程设置,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开设较为普遍,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开设较少,即便开设了个别课程,大多也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课时数少之又少,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就更少了,有些院校甚至根本就沒有开设。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英语学习中,学习者沉浸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日益忽视。另外,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学生对外国著作的阅读兴趣远远超过对中国著作的阅读兴趣,西方音乐、电影、电视节目也成为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意识。

3.开发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外语文化教学研究都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已得到充分重视,但母语文化的输入没有引起普遍重视。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少,难以形成体系,因此,学生很少能见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自然也就无法用英文表达本国文化。教材开发者应适当增加一些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材料,让学生多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在测试中的比例。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存在重应试、轻能力的现象,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等级考试,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不多见。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个人的兴趣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据笔者了解,笔者所在单位的部分同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根本不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两者之间的落差还比较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应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真理介绍到其他国家,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民族认识、认同、理解、欣赏中国文化。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与对外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社会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国际交流中,外语除了作为沟通工具,还承担着沟通不同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加强对本国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加强对学生本国文化表述能力的培养不仅必须,而且迫切。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

[2]陈建平.语言与社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

[4]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7]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8]马静.母语文化——学好外语文化的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肖龙福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

[10]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

本文是2014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理论成果,项目编号:14321。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