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时机选择:从“随手拈来”到“恰到好处”

2015-09-10 07:22张继春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适用条件控制能力合作学习

张继春

摘    要: 一度使学生热情高涨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在呈降温趋势,其实运用得好,其效果会非常好。要防止对其过度赞美,也要防止将其贬得一钱不值。小组合作学习有适用条件,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关键词: 合作学习    适用条件    控制能力    具体操作

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受到较多批判,人们认为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恰当的方式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与学生有一对一接触的机会,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并能有的放矢地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适用条件

1.问题需要教师精心安排

首先,问题对学生来说,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靠单个学生的力量难以达到,教师直接讲授,学生理解不深,对该问题需要依靠几个学生或全班合力,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后,学生才能弄明白教师的讲解。其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探究的结果有明显的层次。浅层次、中等层次、高等层次的结果都是正确的,只是显示人的思考层次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问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思考结果。教师把所有小组的意见在全班宣布,可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形成从不同角度包括反向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把自己当做发表意见的一分子,向全班发表意见,当然,教师的思考应该更深,更有新意,更有创造性。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问题,这也符合支架式学习的原则。该种类型教师在前面的课中已经讲过,学生对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不是完全一片空白,这才有了合作学习的起点。总之,问题不是空穴来风,前面教师已为小组合作学习做了充足铺垫,这次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实战演练,是由教师讲授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之间的过渡。因为单个人完成难度大,几个人互助有利于开放思维。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时年龄相仿,所受教育程度差不多,因此小组成员更能够互相启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教师半放手的阶段。全部由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因为没有充分思考的过程,每次都是教师讲出结果,长此以往,会催生学生的依赖心理,也就不愿独立思考问题了。因此,每次高考后,有的教师很高兴:这道题我讲过或讲过类似的题。结果学生仍然不会做,教师空欢喜一场。因为平时被教师带着做题,已成了习惯,考试时,教师不在身旁,要自己独立作答就不会了。面面俱到的关心会形成学生的依赖思想,教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不会。

2.小组中的分组很有讲究

人太多不能深入交流,人太少不能达到多方合作以解决问题的目的。成绩相差太大,成为一言堂,成绩差的学生不敢发表意见,成绩好的学生听不进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或不屑于听,从而交流不畅,跟独立思考没什么差别。座位相差不能太远,座位塔得太乱,容易造成联谊会的效果。因而小组成员以四到六个人为最佳,座位顺序基本不变,还要注意男女生比例大体均衡,成绩大体均衡。

3.使用频率不能太高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使用太多,都会造成学生丧失新鲜感,从而投入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学习模式中的一种,没有一无是处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对小组讨论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听从教师指挥,相信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效果,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进度,每个学生在做什么,在谈哪一方面。曾经有一个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激烈。评课时,听课教师对这堂课上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给予了极高评价,讲课教师也很满意。但评完课后,录像师给出一个录像带,录下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内容,原来他们讨论的话题与要求讨论的话题毫无关系,他们只是在讨论电视剧中的人物谁最酷。这样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诫教师越是小组合作学习,越需要教师监督,督促学生尽快进入讨论,督促学生控制讨论的节奏。学生对教师深入基层的指导会非常感激,会产生一种被关注后的表现欲。当然,教师不可过多干涉内容,尤其不能直接公布答案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兼顾每一组的学生。在结束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公布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时是全班总结,没必要点哪一组,教师赞同不赞同要表明态度,也可让大家一起评价。学生付出了劳动都希望能得到反馈,正确的希望得到认同,错误的希望明白原因,以便改正。其次,要把握好时间。小组讨论的时间过长,完不成进度,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也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影响讨论的深入。最后,各组讨论的问题要一致。有的教师为节省时间,让这一组讨论这道题,让下一组学生讨论另一道题。各组讨论的题均不相同。然后小组讨论完毕后,讲这一题时让这一组的代表起来讲做题步骤,讲另一题时让另一组的代表起来讲做题步骤。殊不知,每一组都只讨论了一道题而已,对其他组讨论的问题都不甚了解,听别组说讨论结果,很多时候如坠云里雾里,教师却无视其他组学生,眼睛就只盯着发言学生。这样,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应把讨论的面撒开,让各组讨论同一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有比较,教师讲起来也有针对性,一道题弄懂了、透了,就能举一反三。与其对每一道题都一知半解,不如大家齐心协力弄懂一题。

三、以评讲试卷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

现在每次发下试卷,笔者都会给一节课的时间,让前后四个学生,前面两个,后面两个,组成一组。如果有剩余的学生,视情况安插在各组中,考虑男女比例和成绩的均衡性。实践证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刚做过的,并有教师评分的试卷,然后教师讲,效果显著,学生兴趣很高。每次教师发下试卷,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分数,接下来想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如果教师立即评讲,学生往往不能很快收回心思。与其强行把学生的心思拉回听评讲上,不如顺应学生需求,因势利导,让他们组成小组。让做对了这道题的学生给做错了题的学生讲一讲,做错的学生问做对的学生,做对了的学生会非常耐心地讲自己是如何思考做题的,做错的学生也会听得非常认真。这很像一对一辅导,听讲的一定要听明白为止,讲的学生责任感极强,一定要讲明白为止。这样既实现了学习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做人的原则,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总之,灵活性远远超过教师给全班统一讲。当然,学生在既没有讲又没有听的时候也不能闲着,要看自己错了的其他题,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对全组成员,甚至是全班都没有做对的题,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不可公布答案,让学生发挥全组成员的力量进行思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控制得好,就能够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3]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适用条件控制能力合作学习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叠压供水设备在建筑给排水应用中的探讨
刍议我国不当得利制度
贪污受贿犯罪终身监禁的配置与适用问题研究
企业投资决策中项目评价指标法适用条件的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