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萍萍
摘 要: 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直观且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通过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各种途径巧设情境,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本文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概念、意义、教学案例及教学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师生互动 案例分析
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明确提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措施就是“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真实、生动、直观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更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巧设在整个课堂效率的优化、促进师生有效互动上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情境”
“情”是情感体验,动机培养,“境”是学习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确切地说,情境中蕴含着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解决的问题、任务,还渗透着学生的情感和动机。实际上,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教师创造的或由媒体提供的辅助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和谐条件。教学情境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此外,教学情境中可能含有社会性人际交往(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的情境不仅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蕴含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际内容,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时间环境,并富有思想内涵。
二、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对师生有效互动的意义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按科学步骤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并上升为化学概念和理论。
所以,面对新的学习主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活以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包括学生对这一学习主题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和习惯、兴趣和需要等,以确定其发展可能。如此不但促进了老师的“教”,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活动,我灵活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活动状态。但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天地”。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创设的以下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反馈。
三、教学中实施创设情境教学的实例分析
案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知识矛盾,激发学习欲望。
在离子微粒的学习导入时,教师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后,先让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经分析,所有学生的最后一句描述都是“氯原子和钠原子重新结合成氯化钠分子”。此刻,立即有学生发现与前期知识出现矛盾:新沪教版教材P64明确介绍过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究竟怎样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原子和离子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本节课即以此疑问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解疑欲望,学生反馈效果特别好,很自然地寻找到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寻求到问题的真正答案。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乃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种子,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是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求的内在需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这是一种“问题驱动教学”过程,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使师生互动就是以问题为载体,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并贯穿教学整个流程,即把问题当做教学活动的归宿,又要将新问题的产生当做进一步探究的起点,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激发创造。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案例二:运用实验情境,巧妙导课,激活学习热情。
初学化学时,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还很陌生,可设计增加几个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白纸喷雾产生“红色绿叶”;会“跳舞”的小木炭;烧不坏的手帕等。这样实验情境的设计,把学生情绪高涨地引入化学自由天地,为新课讲授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为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巧设实验情境进行教学。如:
①“变色龙”引出酸知识学习:在一次《常见的酸》公开课的引入中,我设计了一个“变色龙”实验,用蓝色石蕊试纸和pH试纸经裁剪、粘贴分别做了两条长约25cm高15cm的变色龙,课堂开始挂在白板上,用喷雾瓶装入稀硫酸,课堂开始演示一个趣味的“变色龙的变色实验”。学生在安静的观察中一下子雀跃起来,我从他们的眼神、同学间的交流中读到“惊疑、欢喜”,当我告诉他们变色龙是用什么试纸做的以后,根据刚才观察的“变色现象”,学生准确猜到瓶中喷的为酸类物质,很自然地进入本节学习主题——酸。此导课情境的设置既体现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联系了生物知识,让学生感悟生动的自然现象。
②对比实验激发探究:在碱化学性质的学习中,设计情境实验“软塑瓶变瘪”,准备两只完全相同、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分别向瓶中注入等量饱和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塞紧瓶塞、振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此情境的创设既给学生带来了实验现象的“惊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根据两塑料瓶变瘪程度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性比较做了很好地诠释。
③家庭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为自己学习课堂知识准备家庭实验,如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生锈情况的比较实验,可让学生提前一周在家操作实验;为学习碳酸钙知识,在家完成“鸡蛋在白醋中游泳”实验。这些家庭实验情境的创设,不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习化学原动力的释放,而且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让其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充满期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力求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家庭实验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而且使一些弱势学生得到善待。
案例三:运用图文、模型、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展示。
“百闻不如一见”,若将分子、原子、离子这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粒呈现在学生面前,将节省老师繁琐的解释,提高师生沟通效率。如教学物质“溶解”定义前,考虑到学生无法理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概念。因此我先给学生播放“蔗糖在水中溶解”和“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微观动画,动画中展现了蔗糖分子的分散、氯化钠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分散及这些微粒的运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很容易理解溶解的定义,动画中奇妙的微观世界让学生感受微观化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直观教具及影、像、声、动画综合呈现的现代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直观范围,使抽象的微观结构模型化和动态化,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如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水分解的微观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磁性黑板和相关大小的圆形磁铁演示、创设教学情境,使微观内容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情境中运用这些直观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案例四:化学史、趣味故事,社会生活热点、科学前沿。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广泛而密切联系,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选取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化学史料等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教学盐——碳酸钠时,对“侯氏联合制碱法”情境资料的学习,既可了解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又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环境污染防治教学中,可结合目前社会环境热点“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雾霾”、“空气质量级别”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污染危机意识和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决心;教师可收集家居装修材料污染物、塑化剂、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霉变食物等对身体毒害的情境资料,帮助学生处理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识并形成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
又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开始,我创设了故事情境:一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事,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这是怎么回事呢?以故事情境设置悬念,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积极思考“为什么”,这样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这种心理机制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课堂气氛及课堂效果来看,这种疑问情境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是有效的问题驱动方法。
正如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所说的:“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思维会不断地学习。”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巧设教学情境建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捕捉教学时机,灵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动、问,并以问题为纽带,使教学双(多)方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然而,有些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尽如人意。目前,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化学教师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比赛课,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问题情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得到听课者好评之目的。但有些问题情境只注意到宽泛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直观性和生活性,却在定向性、科学性、高效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和化学性等方面留下遗憾。教师要营造回味无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出课堂,生出更多问题使问题在课后得到延伸和拓展,去课外阅读、查找资料,让问题始终联结着学生的学习,由多“问”始,生出“问”多,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自己认为好的就强加在学生身上。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标在相关主题中设置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和教材中设置的许多“拓展视野”,教师均可仔细研究,让这些手边材料转化为教学中有效的、真实的情境,为提高课堂有效性、优化师生互动更好地服务。
针对情境创设这一新鲜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处理时汲取同行的意见,在冷静的心态下发现自己在情境创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误区;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从而形成自己的、有效的、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
[2]孙建民,孔繁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