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普
摘 要: 分组教学是如今素质教育下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文章针对高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采用分组教学法提出教学建议及措施,从而优化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分组教学 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课堂
一、分组教学概念
分组教学即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通俗易懂。分组方式可从多方面考虑,比如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属性;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都可以作为分组设计的出发点。
二、分组教学方式
1.“头脑风暴”式
“头脑风暴”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让我们的大脑无拘束地、集中注意力就某一个课题进行想象和思考。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以及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主观的想法和观点汇集整理成完整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这种教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评价,改变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2.情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某种研讨类课题,给予必要的注释说明,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最后得到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作品等)展示出来。“情景模拟”包含“头脑风暴”活动的成分,但“情景模拟”活动更完整、更具体,它包括解决某一个难题、创造某一件作品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总结能力、知识结构和技能。
是否采用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法,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类型。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或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那么,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可能会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效果好。例如:当教师布置“我们大学的文化生活”一课题时,便可安排一个小组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研究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总结,并向大家展示分享研究成果。最后由老师总结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和目的,如此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3.合作互助式
这种分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分析和答疑等,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从团队其他学生的认识中收获更完整的知识技能,此方法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达到“相互取暖,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在合作互助式分组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次提供一个很全面、很具体的主题或课题,以便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演示或说明。学生可以两人一对依次解答问题或轮流提问,这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熟悉公式、纠正常犯错误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合作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的人数以3到4人为最佳。教师要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者,他要善于为小组规划和设计分工等,鼓励大家积极回答问题,善于分析、辨别同学的观点并及时反馈。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概念或习题时,便可以将问题用团队互助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此法能够是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够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4.角色扮演式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理论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它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实用性。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对知识新的理解和并能培养生活必备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渗透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了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它要求创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把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掌握与设计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等。此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科教学和其他多种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必须以特定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从更真实和更现实的角度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三、分组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知识分解能力、知识总结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和决策能力等。更多的学生喜欢分组教学,学习过程中不再孤单,有了学习伙伴,有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有了新的情景模拟,有了更多有趣的角色扮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劣势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学习不积极主动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挑战,这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状态,加之自身的惰性,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差别等,就会逐渐加大与同班同学之间的距离,造成教学标准不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等。
四、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方式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其方式更便捷,追求更丰富的、通俗易懂的知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过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更无法熟练运用知识和技能。
对于一些纯理论的学科来讲,这种现象更严重。高等数学是高校大部分专业需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由于这门课的内容多是纯理论的概念和证明运算,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加之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导致高校数学课堂面临种种难题,数学教师无法正常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是数学知识结构和体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解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以下调查:入校的新生中,不喜欢数学的人数约占33.6%,经过一学期的数学学习,不喜欢数学的人数达46.6%,经过第二学期后,不喜欢数学的人高达53.5%。我们不难发现: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课上教师讲解很细,不用深入思考,即可掌握基本内容,再经多次练习,可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从而造成记忆的负担重、思维的负担轻,形成一种浅层次的学与教的循环,数学又是高考的重要课程,喜欢数学的人相对较多;大学数学学习内容突然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定理和推论推导不详细,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由于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随着高等数学学习难度的增加,对于所讲内容,学生听不懂,也会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要归于对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能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的,况且,由于学时限制,课本上应用部分的内容较少,学生学习数学只感觉学到了一些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至于为什么学习数学,在认识上很模糊,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有70.2%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些新的启迪,是否可以大胆尝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状况?是否可以在高校的数学课堂上运用分组教学的模式?如果可以,要如何针对学科特殊性作出有效调整?
五、分组教学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分组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对高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现得到以下两种分组方式的应用。
1.数学课中的合作互助式分组教学
可以尝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班学生按照4—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应有梯度地进行设置,分别有数学理解能力较强、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样也有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点的理解是通过小组讨完成的,而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其知识点;遇到应用公式解题的环节,也可由小组讨论,或者小组间竞争的方式完成课程内容,竞争的评价方式要以每个小组基础较差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衡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样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这种模式的良好运行,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更详细的准备,更考验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教师在合作互助分组教学活动中应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正常的学习过程中,从而需要更好地进行备课,尽可能地想到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教法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并适当调整课堂节奏加以解决和控制。
2.数学课中的情景模拟式分组教学
数学教师亦可尝试在数学课堂上给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数学课题或数学难题,此种情景模拟更多的是面向数学能力较好的小组进行的,需要成绩优异的小组对某一道题、或某一个难理解的公式或概念先进行任务分解,比如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而后再习题课或复习课的时间进行小组展示和分享,当然也可以是解题方法多样性的讨论等。对小组成绩的考核评价就是要以小组对问题的最终理解和给出的做法正确与否进行衡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全面,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地自学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这种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任课教师对为学生布置的课题或习题认真仔细地考量其难度和标准,并且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准确可用的信息和材料。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周根龙.试论数学教学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91-93.
[2]龚玲梅.数学教育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33-34.
[3]母丽华,李焱.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73-174.
[4]张淼.关于浙江余姚市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03,10(3):70-73.
[5]姚静.关于数学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32-35.
[6]翁凯庆.析建构观下的两种数学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2):17-20.
[7]马运.慎重使用课堂的“分组讨论”.光明日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