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插图“说话”

2015-09-10 15:43:42范新薇
考试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插图历史教学

范新薇

摘 要: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有效管理,让插图“说话”,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插图 说话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谈到:“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足见图谱在史学上的重要性。作为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师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仅把插图当做课本文字的“点缀”,当做是一种“摆设”,那么应如何让“点缀”、这些“摆设”成为展示、传递、解释历史信息的重要工具,如何让插图“说话”呢?

一、以图知史,发奋图强

历史就是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而对于过去,单靠语言、文字的表达,会显得乏味、苍白。如何让学生更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呢?善于利用历史图像就是一个有效途径。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易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诸多启示。如引导学生学习表现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文物图,既可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又可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学习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图,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做人的道理,又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崇高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晓之于‘图’,动之以情”,则能有声有色地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让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又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时,先通过书本插图给学生一个直观了解,然后辅以文字让学生知道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没有指南针就没有十四至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没有造纸术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古代文化就仅能以其他器物如石器、木器、竹器等介质的形式记录文明的成果;没有印刷术就没有现代印刷业、现代新闻业的大发展;没有火药就没有现代的兵器工业,更谈不上飞向太空的现代航天技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图设疑,激活想象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呢?课堂提问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以图提问,更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设问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设问②此图反映了什么情景?设问③这幅图反映的是哪种民族交流方式?

此时,插图又“巧设疑问”,而学生则在积极思维,并试着用语言对插图加以描述。就在读图、解图、说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放飞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三、以图比较,培养能力

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区别不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

如讲到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位排序”图表,比较从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英、法、美、德四国地位的排序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美、德的地位呈上升趋势,而英、法的地位有所下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经过思考分析,学生得出结论:美国地位上升是因为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分别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外部和内部障碍,从而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因为三次王朝战争之后,普鲁士人统一了的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经济、政治跃进式发展。这样先让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个理解,之后让学生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面积”图表,比较哪些国家所占的殖民地多,哪些国家占的少,而这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图中我们发现占有殖民地较多的仍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后来居上的德国,并没有获得与其地位相当的殖民地,这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的体现。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德国提出新瓜分世界,而英、法不可能将已获得的利益拱手相让,最终导致一战爆发。通过两张图表的比较分析最终学生得出结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此时,插图进行“比较对照”,学生在判断异同,分析缘由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将更活跃,他们的目光将更敏锐,他们的论调将更犀利。

四、以图启思,深入探究

“以图启思”是指识图时不能只停留在图像的情境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掘图的内涵,将学生引向思维的高层次,研究与课文没有直接表述但密切相关的问题。

如讲到19世纪末的中国的政治局势,可以从《时局图》出发,引导学生做以下分析。

第一,结合书本文字介绍,请学生找出英、俄、德、法、日等国所划分的势力范围,然后在图上找出不同的国家是如何譬喻的;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在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表现如何?找找图中有没有提供相关信息?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图注内容进一步思考:这幅历史漫画反映出,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还有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对时局持什么态度?这样的设计是从19世纪末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入手,与由教师讲述该图的设计有很大区别。一方面,把《时局图》作为提供19世纪末中国政局情况的原始资料,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来观察、研究画面及文字,寻找结论。另一方面,研究“时局”的视野更大,探究更深,不仅要研究与该课课文直接表述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而且要研究与该课课文没有直接表述但密切相关的问题,即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爱国人士的抗争。

此时,插图运用“递进”的手法,随着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逼近,学生对插图的理解层层深入,更好地挖掘插图的内涵,更深地探究历史知识。

五、以图抒情,牢记历史

培根讲过“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历史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发人深省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必须自觉地追溯历史。而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人类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避免重犯历史错误。

在讲授“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看《圆明园全景图》图,然后就“万园之园”进行描述,此时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然而,这一园林艺术的典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竟然被英法侵略者洗劫一空后放火焚烧,三日不熄的大火最终使这世界上最豪华瑰丽的宫殿成了一堆瓦砾。讲到这里再让学生看《圆明园废墟》图,加深学生对外国侵略者所犯滔天罪行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这残砖断瓦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更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此时,插图又进行“抒情”,它将学生心底的爱国之情激发出来,不仅让学生牢记历史知识,更让他们牢记历史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综上所述,插图可以“叙述”,可以“设疑”,可以“比较”,可以“递进”,可以“抒情”,可以用各种“语言”传递历史信息。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合理利用历史插图,让插图能“说话”,会“说话”,善于“说话”,让插图不仅成为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更让插图发挥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插图历史教学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插图在小学语文课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分析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11:01
图文相辅共筑生态课堂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9:53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5:5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