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寒
摘 要: 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方式,也是自觉学习的方式。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完全可以做到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高效学习模式,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本文要阐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方法
人非生而知之,一生所用都是后天习得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愚昧无知童年到懵懂少年,学习多依靠老师、父母的传授、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学习能力也在增强。进入中学后,学生逐渐甩掉了手中的“拐杖”(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开始自己独立学习,有了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一、学会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能力这个自学的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是在进入中学以后才接触到自学的概念和需要培养的学习能力。当一个学生学会了预习,就可以自己梳理知识体系,就可以分清重难点知识,就可以设法解决一部分问题,就可以请教老师不会的问题。如果能通过预习全部掌握新知识,就可以继续往下学习,直至自己完成全部学习事务。当然,预习要有预习计划,预习提纲,还要写好预习笔记。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果。
二、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方法从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而言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一般把自主学习过程分为三个连贯的学习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活动正式开展之前,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好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比如学习三角形时,要准备三角板,要明确学习三角形的哪些知识,怎么学习;第二阶段是学习活动正式进行过程中,要适时对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方法运用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比如学习直角三角形,涉及定义、三边关系、面积公式、斜边上的中线、性质、边角关系等,学习到什么程度,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障碍;第三阶段是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自主学习不唯上、不唯书,自己用心、用脑、用眼、用手去学习,成就独特的自我。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个体学习而言的,顾名思义,合作学习要组成小组或者团队进行,在小组或者团队中要有明确的分工,要有互助性。一般情况下是4个人一个小组,最大的小组不得超过6个人,便于分工合作,集中大家的长处和智慧,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比如把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细化为几个问题,每个小组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在充分探讨清楚自己的问题基础上,兼顾其他问题。这样节约课堂时间,延伸和拓展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具有问题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时候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才能解决问题,取得成功。如教室内的数学问题:各种图形、课桌凳和黑板的尺寸、国旗长宽比例等。
这些方法的提倡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授函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了解函数的演变历史,探究、分析函数的概念,收集人类解决函数问题的方法,甚至让学生自己探究函数中体现的代数和几何的相互关系。
三、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记得我们在初识数字的时候,对于123456789是这样设计的: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能盛饭。我们在类似唱歌谣的学习中认识了数字,也在生活的联想中意识到了数字的形状。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好记,识记得快。
当然学习数学不可能就停留在123456789的阶段,这些数字演绎出来的数字原理、规律,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体现和反映出来的数学性质、定理、公理等,可以常识化、趣味化,从而折射数学魅力,增强数学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现代社会把这样的数学学习称为“趣味数学”。
其实,我们不能把数学看成是单调的数字游戏,数学的趣味性还是很强的,只要我们利用好数学的趣味性,就能让学生自觉走进数学殿堂,通过数学自身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的完全自学,这个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