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琪
一、深刻的共鸣
读了《教学月刊·数学》2013年第11期,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朱凤书的《减负,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开始》一文,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下教育现状。
“问题的提出”环节,关于背景意义的阐述,朱老师这样写道:“数学课堂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把‘通过小河达到对岸’比作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就好比铺在河中的一块块石头,过多的、精心化的设计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铺设了一条道路,学生行走在教师精细化的设计里,同时教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流淌。但是,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过河’,留下的经验仅仅是‘踩石头’的感觉。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精心铺设的‘石头’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直接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更不会独立行走。”
精彩的描述,生动的比喻,揭示一个深刻的现状,短短几句话,好似当头一棒,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由此联想到自己设计“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开场仅仅5分钟的课堂实录:
将课堂语言整理成如上文字实录后,不难发现,我预设的显性问题已经有十六个之多,且不包括隐性口语化常态问题,这不禁使我对自己产生了疑惑。剖析自己的课堂,对比朱老师的观点,这不就是一次生动的诠释吗?不得不感叹,行进在追求精彩教学的途中,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
二、沉重的现状
冷静下来,细细回味,如此写实的课堂,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教师所谓“精心的问题设计”“充实的课堂预演”,常常让自己心生愉悦,胸有成竹。殊不知,如此充实的准备,却让教学有了一种缺失。朱老师在背景中阐述丰富的问题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课改十余年,教师教学均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各级教研活动,围绕自行设计的教学轨道,表面看似充分却又拘谨的课堂探究。实质课堂的形式缩减了,体验也少了,表面工作、外在成果紧跟着多了。这些都是课后研讨时津津乐道、深度探究的内容,有时甚至不假思索,一概全收。
三、彻底的颠覆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很多教师至今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学生总是被冠以“主人”的角色,紧跟教师这个幕后主人周旋,积极实践类似“管家”的任务。方张松老师曾经这样说过:“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开始,也是数学课堂的生命,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意义非凡,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的是,实际的课堂提问的角色仅限于教师,这一点恰恰颠覆了学生作为提问主体的时代需求。
台湾张民杰撰写《案例教学法》一书说道:拿贝尔列举出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教师行为,包括不充分的等待时间、过快的奖赏、影射答案的问题、不具体回馈的问题、教师专断的行为、固着于低层次的问题,另外教师常问“为什么”也不利于讨论。
回避这六项不利于学生讨论的行为,着力创设各类问题情境,抓住课堂中的兴奋点、争议点,打破心理平衡,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形成这样的一种意识,教师随时关注课堂,积极给学生以鼓励,逐步地进行渗透。或许,下一个十年,课堂提问真正的主人将乘风归来。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轧村小学 3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