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忠
核心问题即中心问题、基本问题,是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重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展开并解决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一堂课如果教师创设一个针对当节课的恰当的核心问题,使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思维就有了聚焦点、有了主线,思维活动就会体现出连贯性、层次性。
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也就是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么,如何确立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关联处确立“核心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特点确立核心问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统领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之间便于比较,从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们可以确立的核心问题是:“圆柱的体积怎么算?”“圆柱的体积为什么这样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又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可确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2)小数点该怎么移动,这样移动的根据是什么?(3)小数点的移动,以谁为标准?为什么?依据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共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每一节课而言,我们所教的内容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但把它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看,必然是前后关联螺旋上升的。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和其内部关联性,并依据这些统领教学,确立统领本节课关键和重点的核心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合理地构建知识结构,牢固地把握知识脉络,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迁移处确立“核心问题”
从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与原来的教材比较看,变化之一就是例题变少了,情境增多了,习题变活了。过去那种小步子教学、递进式推进、模仿式训练,变成了现在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举一反三。教学时,教师要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新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2)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拿出学具与附页上的圆片,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运用剪、拼、割、补的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一般方法,再指名进行汇报,说说自己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在迁移处确立核心问题,有助于改变我们教师的原有习惯思维,从而形成一种强调方法和活动之间内在迁移的“类比方法”思维方式。另外,也能够给予学生思维的挑战,培养其类比式迁移的学习能力。
三、在难点处确立“核心问题”
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往往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是要从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依据教学重难点来确立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统一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据此,教学核心问题就可确立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学重点应是对策略的感悟和理解,难点是策略的应用。教学核心问题往往可确定为:××策略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为此,确立教学核心问题是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前提的,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提升为目的的。
四、在整合中确立“核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每节课教学的内容,都可以提出许多小的问题。为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对这些琐碎的小问题进行高度整合,从而设计出直指关键的核心问题。
如教学数学广角的“烙饼问题”一节课时,往往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1张饼最快要多少时间?
2.烙2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
3.烙3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
4.烙4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烙5张、6张、7张饼呢?……
5.你有什么发现呢?
这些问题都是本课需要研究的问题,但如果就这样一个一个研究下去,就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课堂40分钟一定无法全部解决。
为此,教师就应认真分析并整合这些问题,提出其中的核心问题:以3张饼为例,想一想采用怎样的方式烙饼,其所用的时间最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反馈时,学生讨论的着眼点都集中到对资源的分析上,最终发现只要有资源闲置,就有节省时间的可能性,所以,要想费时最少,就要充分利用资源。这样,课堂主线变得很清晰,简单明了,也减轻了外在认知负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
五、在本质处确立“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可以是指针对概念的本质内涵所提的问题。对于数学概念教学而言,涉及概念本质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如“认识方程” 一课的教学,教材中关于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为此,教师可以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来解读方程。
一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
二是方程的本质特征是等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三是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建立方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数学模型,让学生能透过现象深刻理解方程的本质含义呢?教师应抓住三个核心词:一是等式,在以天平图创设的现实情境中,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思。二是等号,在代数中,等号的主要意义是表示“等量关系”。三是等价,等价是代数中的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就可以提出三个核心问题:(1) 什么是方程?(2)为什么要学习方程?(3)方程就是等式吗?并把梳理的核心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
总之,用概念教学的核心问题揭示概念本质,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的意义,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3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