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军
拜读了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的文章《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以后,我深深思考,久久不能平静。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最普通的基层校长,多年来这个问题我一直在纠结,以致我几乎不鼓励老师参与名师评比。每次名师评比,从学校到学区,乃至聘请教育局的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指导。一节早已完成的课,老师无数遍地重复作秀,学生无数遍地反感配合。事实上,如此翻来覆去,老师成了机器,学生成了试验品。
2014年我们县去山东杜郎口学习回来后,便开展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改活动,强硬地要求教师进行小组教学,凡不进行小组教学的老师年终考核不得评优。当时我就提出不同看法:这样“一刀切”的要求老师公平吗?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我们的校情吗?包括老师思想意识、知识积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还有学校硬件配备等。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没有马上在学校开展小组教学活动,而是让老师领悟杜郎口课堂教学的内涵,从中找出适合本校、本班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向极端,才不会得不偿失。为此,校区有关领导多次受到批评,说我思想老化,跟不上形势。无奈,我只好按规定进行课改,最后老师怨声载道,课堂乌七八糟,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为了推广杜郎口教学经验,组织者便极力打造包装名师,培养课改带头人,多次组织老师进行观摩学习。短短的几天时间,名师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然而这样的名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吗?毋庸置疑,初衷是好的,能否有一个好的结果呢?我听了几个被校区推捧的名师的几节课,师生在教室走马灯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犹如打把戏卖艺的。这样的课堂让我哭笑不得,这是课堂还是马戏班?
当然,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才是优质课。然而,领导却恰恰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忽略了老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把握,忽略了本节课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也就是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我的这些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有人曾经这样说,我们不需要看老师讲授的内容,只需要关注师生互动情况、课堂氛围就可以了……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尽管非常重要,但如果忽略了课程内容,实际上就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如此打造出来的名师,既有可能要误人子弟,又有可能让该老师畸形发展,误导其他教师。
这些开展课改的领导并没有真正理解小组教学的内涵,一次听完我们学校某位老师的课,一位领导是这样评价这节课的:学生参与不到位,教师问题问得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便问这位领导,学生怎么参与就到位了?老师少问了哪些问题?课堂气氛怎么就算活跃了?如果让你来上,那么你怎么上这节课?我的几句话让这位领导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课改的结果是不是大见成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名师进行了一年的教学改革,在年终考试中名列第一,可是这个第一是学生的平均分加了三分后才取得的。领导对加分的解释当然是冠冕堂皇的,绝对不能亏了站在改革前沿的教师。这位老师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名利双收,优秀、奖状蜂拥而至。可是这个第一的得来不正是自欺欺人、贻笑大方吗?这些学生不就成了课改的试验品吗?
当然,诸多因素,学生的成绩有时候说明不了问题,然而这种加分的做法不得不让人对名师的打造产生质疑?这样的名师有意思吗?即使这位名师的成绩真的是名列前茅,也不足为奇,因为学生的成绩出了上课四十分钟外,还与课下交流辅导、学生素质和学生质量等因素有关。
如果一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就能够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课堂改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本班、本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求名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教学工作中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但确确实实服务于学生,促进教育良性发展,那么他们也许不是领导眼里的名师,但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优秀教师,是良师。我更希望多出良师,而不是为了名利的名师。
我校一位退休老教师,现已辞世,她的文化程度很低,只能教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她绝对成不了名师,也许称不上良师。但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她积累了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尽其所有,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到现在人们提及这位老师仍赞不绝口,她绝对是人们心目当中的好教师。
什么是名师?答案是:有影响的优秀教师。
这就需要大家深思了。首先要看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一切为学生着想,思想进步,对工作兢兢业业,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开发学生智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在了解了服务对象后,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并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不辞劳苦地努力工作。
名师的成长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不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合力助推打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