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灵的孤岛

2015-09-10 07:22李冬霞
考试周刊 2015年48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

李冬霞

摘 要: 文章通过一个“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回放、案例剖析、干预策略及教育效果等进行思考,进而提出树立信心、学会成长,助人自助,畅通信息渠道、完善心理危机应急机制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案例 案例分析

一、个案回放

王某,男,汉,江苏南通人。2011年考入某高校学习,班级同学反映该学生在班级很少说话,与同学交往甚少,甚至本寝室同学之间也很少讲话,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班级活动不愿参加。访谈过程中得知,该生独子,父母都是工人,小时候主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较内向,中学后与父母一起生活,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突然考差,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并在当地专科医院进行过心理咨询,用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到大学后,感觉专业知识抽象、枯燥,无学习兴趣,课堂老师讲课听不懂。大一上学期末考试前,因在理发店理发未理好,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无法参加考试而不得不申请缓考,并由家长来校带回进行治疗。

二、案例剖析

(一)新环境的不适应。在几次交流过程中,该生反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课后作业不会做,感觉学习压力大,出现对新环境明显不适应现象。

(二)人际关系差。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别人交流、交往,总觉得与别人没有话语可谈,经常一个人独处,同学之间关系不好,不愿参与班集体活动,缺少社会支持系统。

(三)有严重心理问题史。中学时因考试失误而引起严重心理焦虑,有过心理咨询、治疗、用药史,学院新生CPU心理测试结果为特殊关注对象,大一因理发未理好又引发严重心理焦虑,不得不请假回家治疗。

(四)个性特长。喜欢英语,英语成绩较好,特别是英语口语在中学时曾一直被老师、同学认可,大一参加学校英语口语比赛荣获二等奖。

三、干预策略

(一)爱心相助,学会成长。根据该生平时的表现、班级同学的反馈、学院CUP心理测试的结果等,老师和同学共同关注,班主任经常与其“零距离接触与沟通”,及时发现其心理困惑,及时进行疏导和关怀,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帮其办理缓考与补考等相关手续,逐步建立彼此信任关系以便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关注和提问,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解决和缓解学习上的困惑和压力,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学特别是室友主动与其进行聊天、交流,关注其生活上的困难,通过身边老师、同学的“爱心”融入,促使其尽早融入新环境,适应大学新生活,学会自我适应、自我成长,逐渐由“他助”变为“自助”。

(二)融入集体,走出心灵的孤岛。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引导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尽快融入集体,走出心灵的孤岛,一方面在班委竞选中,推荐他竞选班委,并选其为班级生活委员,这样既锻炼了自己,又拥有了更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逐渐成为集体的一员,另一方面,激励该生利用自身英语口语优势,积极参加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和英语俱乐部,参加学院、省英语口语竞赛,并获得了省英语口语比赛二等奖,通过参加素质拓展、社团、俱乐部等活动,让其逐渐走进集体,在集体生活与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走出心灵的孤岛。

(三)心理干预,及时治疗。鉴于该生平时表现和学院CUP心理测试结果,心理辅导站采取经常观察与定期咨询相结合的措施,一方面选派同宿舍关系较好的同学经常关注该生的言行,另一方面心理辅导站老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需要每周访谈一次或两次,及时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及时帮助疏通心理困惑;当因理发未理好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上报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与系部领导,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并由家长带回进行治疗,学生来校时要求带来心理专科医院出具的诊断和康复证明等,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四)搭建家校心桥,共创心灵家园。在学校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建立家校心桥,每月定期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引导下,逐渐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教育效果

(一)大二上学期,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王某主动参加了系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学院英语俱乐部,参加江苏省英语口语比赛,并获得第二名;班级活动由被动参加逐渐向主动参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并能主动与宿舍同学进行交流;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好,荣获院三等奖学金、院“三好学生”称号等。

(二)大三积极参加校外顶岗实习,在一家企业做维修,实习期间因表现优秀,获得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学院顶岗实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2014年7月顺利毕业,毕业后在所实习的企业做售后服务工作,现在情况良好。

五、教育思考

(一)树立信心,学会成长。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1]。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2]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自信心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当前,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引导欠缺,自身锻炼不够,很多同学由于性格局限,自信心不足。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各种良好时机,发挥学生特长优势,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了解自我,学会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成长,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

(二)创建平台,学会助人自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人学会“助人自助”是给予别人最大的帮助。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个性特征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为学生创建“自助”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处理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学会自我成长。

(三)畅通信息渠道,完善心理危机应急机制。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如何防止危机的加剧,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应急机制,建立健全三级(学校、系部、班级)网络,畅通各种信息渠道,通过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QQ群、短信等,及时发现各种心理危机隐患,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发生、发展的诱因,尽早帮助问题学生克服或解决当前困难,以防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与加剧。

参考文献:

[1][2]安玲,刘文.自信心研究新进展:结构、方法及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