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2015-09-10 22:37:15吴晓菁
考试周刊 2015年57期
关键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

吴晓菁

摘    要: 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同,其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所开课程的特殊性、开设时间的错位性等方面。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为参与校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诸如学分转换等现实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加交流项目的积极性。为使高校间更有效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沟通协作,建立更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从而使更多的交流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 高校英语    课程设置    交流项目

本科生校际交流项目是高校间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自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师范大学一直保持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4月12日,浙师大与上外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外语教师培养与学生交流等领域搭建平台,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作为该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9年9月起浙师大已有超过75名学生被派往上外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但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不同,两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差异,使浙师大英语专业交换生在学分转换方面有较大困难,影响两校交流项目实施的效果及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一、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一)两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1.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总体课程设置方向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英语专业教育课程、通用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同时两校都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2.在英语专业教育课程上,两校的课程分类基本类似。浙师大将英语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三大类,上外则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两校在后面两个分类上完全相同。从课程内容看,浙师大学科平台课程与上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基本相同。

3.两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所需要修读的总学分数相差无几,浙师大英语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6,而上外英语专业学生则需修满160,浙师大仅比上外英语专业学生多修6个学分。

(二)两校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1.浙师大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比上外多教师教育课程这一大类,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需要修读30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等。

2.两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性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提高性实践(包括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践,而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只需修读共4个学分的实践与实习学分。

3.英语专业教育课程方面,两校课程修读要求在英语教育课程专业方向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只需修读7个学分,而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需修读44个学分。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导致的校际交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赴上外的交换生实际遭遇的困难进行调查时发现:学分难以转换或者能修读的课程过少的问题是受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一个交流困难。通过对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及课程开设的仔细对比,笔者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该交流项目学分转换困难的原因。

(一)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特殊性

浙师大英语专业本质上是英语师范专业,其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表示,专业培养“英语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优秀教师潜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英语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相对的,上外英语专业具体来说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教育、经贸、外事、文化、宣传、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两校英语专业性质差异在上述课程设置对比中有所体现: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修读共30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另外还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师范特殊性直接导致浙师大前往上外交流的交换生在交换期间必然遗漏一些教师教育课程。

(二)上外英语专业课程开设的细致性

同样,由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修读44个学分的专业方向课程,而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只需修7个专业方向课程,37个学分的巨大差距使上外在这一方面课程的开设与分类远比浙师大要细致与广泛。如英美戏剧方向,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目前仅开设“英美戏剧”一门课程,上外却将其细分为“莎剧欣赏”、“王尔德戏剧赏析”与“西方戏剧精华研究”三门课程。这些细化的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戏剧文学素养提高的机会,但同时增强了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赴上外交流学习时学分转换的不确定性。

(三)两校英语教育课程开设时间的交错性

此外,在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方面,两校间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如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英美国家概况”,上外则安排在第三学期;浙师大第三学期开设的“英美短篇小说欣赏”,上外则安排在第四学期;此外,开设时间交错的课程还有词汇学、英汉翻译技巧、英语语言学、英美戏剧等。时间的交错性导致浙师大学生前往上外交换的时课程修读的选择余地变少,能够转换的学分也随之减少。

三、完善高校间本科生交流项目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学分认证体系

高校内相关部门与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明确学分转换的具体要求与制度。除相同专业课程可互认外,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以确保类似或相关度较高的课程都可进行学分转换。如交换生在上外修读的“莎剧欣赏”、“王尔德戏剧赏析”、“西方戏剧精华研究”等课程,都可在回校后转换成“英美戏剧”课程。同时学校可考虑将交换生在外修读的其他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认定。学分认证体系的建立能扩大交换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排除因课程设置不同带来的困扰,使学生从两校交流项目中获益更大。

(二)加强课程设置沟通

开展交流合作的高校各相关部门可就课程设置差异多进行沟通与讨论,并适当调整两校课程开设的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相关课程的开设处于相同时间,从而使交换生在交换期间与原来的同学的学习进度与内容保持一致,同时这为交流的学生创造了更加方便明确的课程选择条件。

(三)加强学院间的交流与协作

有校际交流项目的各个高校应当加强双方院系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指定相关人员组织协调工作,处理具体的事务,便于交换生管理上的衔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相关人员在了解交换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应当对交换生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学院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够保证交换生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促进两校间的友好合作。

四、结语

本文以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校际交流项目为例,对高校校际交流双方课程设置差异导致的交换生课程修读与学分转换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如不同高校之间专业性质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为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学分认证体系、加强交流高校合作交流等建议。这些建议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改进交流生事务的处理,切实解决交换生遇到的问题并提高交流质量。

注释:

①表格数据来自于对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本科教学计划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沈雪芹.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0).

[2]秦洁,钟芳,蔡建英.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3]杨琳,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5).

[4]张凯滨.我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DB/OL].http://www.zjnu.edu.cn/news/common/article_show.aspx?Article_id=15785.

猜你喜欢
高校英语课程设置
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01:34
高校英语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50:07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43:52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07:47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6:46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3:53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0:28:57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羽毛球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