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策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宣传作用

2015-09-10 22:37赵欣
考试周刊 2015年57期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对外传播

赵欣

摘    要: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积极有效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展示中原经济区的独特优势、战略意义、交通优势、特色文化等,还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对外经贸、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外宣翻译策略    中原经济区    对外传播

1.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

外宣有特殊的受众群体,这是由对外宣传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谓对外宣传,其对象是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更多的是指外国人,所以外国人是外宣翻译的主要目标群体,也就是说,外宣翻译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外国人。

2.外宣翻译原则

由于外宣翻译的主要对象为外国人,因此在外宣中,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差别,尤其是受众群体的思维、信仰、心理差别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按中国人的习惯对外宣传。这就决定了外宣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影响外宣效果。世界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个原则在外宣翻译中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其次要掌握外国语言习俗,以防掉入文化陷阱;再次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内涵,力求精准理解外宣翻译文本材料。除此之外,外宣翻译实操中还应遵循的实践指导原则,即“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含而不露”、“以语篇为中心”、“增进理解”和“国家利益优先”原则。

3.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策略不同于其他翻译策略,即异化和归化并举策略。异化和归化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的一对概念,异化强调以源语言为中心,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旨在向目的语受众群体传达更多的源语言文化。归化跟异化相对,体现了向目的语的倾斜,尽量不干扰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旨在发挥目的语优势,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使译文更好地被受众群体接受。

4.外宣翻译策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宣传作用

(1)以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基本出发点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不同国家和地区宣传和介绍中国独具特色的国情风貌、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政治主张、社会现状等,输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卢小军,87)。外宣工作涉及两种文化的交流,背后隐藏着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表面的“文化交流”、“对外宣传”等实际上是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暂时妥协。因此,外宣翻译策略应以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基本出发点。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的新兴区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注重外宣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并举,强调受众群体对中原经济区的真实有效的理解,同时不能牺牲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以此为翻译基本点,既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又积极对外宣传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以受众群体意识为主的外宣翻译策略

从外宣翻译角度而言,受众群体意识可以理解为外宣翻译过程中以对受众群体的关注、认识和了解为指导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意识。这一点与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和“外外有别”原则相辅相成,即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受众群体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之下,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语言文字不仅与我们不同,甚至不同国家的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及需求各有不同。因此,对外传播的内容及方式必须适合受众群体的兴趣、信仰、价值观、阅读习惯,需要熟悉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为受众群体所理解。

在中原经济区对外传播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中国特色的语言习惯,根据受众群体国家的不同理解程度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结合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和社交语境对外宣传中原经济区的特点,尤其宣传以华夏历史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等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这必将引起国外受众群体的高度关注,同时扩大中原经济区的知名度,提高河南的国际新形象。

(3)以文本类型为基础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工作者首先要确定源语言文本的类型和主要功能,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根据文本内容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政治文献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国家领导人讲话等。这种严肃的表达型文本在外宣翻译时要坚持高度的翻译的“信”和“达”的标准,对原文不能任意删减或增添,更不能任意改写或自由发挥,同时要保留一定的源语言表达习惯。

新闻文本资料,外宣翻译时应突出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译文必须客观准确、明白易懂,而且要具有可读性,掌握受众群体国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并用正确的语用方式传递文本内容,使受众群体基本上以源语言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从译文中或者同等价值的相关信息。

旅游资料和公示语文本资料,外宣翻译时应注意“呼唤”功能,即引起受众群体的关注,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在翻译时力求内容上基本符合原文,形式上突出受众群体国的文化特点、语言特点等,使用能被读者普遍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原经济区在对外传播时不仅有政府性质的官方宣传,还有企事业单位等得民间性质的传播方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外宣资料,译者应把握好翻译方向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外国媒体正确理解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及全面真实地了解河南省的城市、工业、农业、经济、旅游等,真正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扩大中原经济区的国际影响力。

(4)以确定翻译目的为基础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明确、政治意图很强的实用性翻译,是以向世界说明展示中国,发表中国观点,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为目的的翻译。外宣翻译者应以此为准则,使译文适应受众群体的交际环境和阅读需求。为达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译者可以使用译释并举策略、平行文本分析策略、编译策略等从原文中提取信息,通过翻译策略进行增、减、补、改、删等处理,使译文整体上忠实原文的表达目的和功能,使受众群体产生类似源语言读者理解力的效果。

中原经济区如今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未来以河南为首的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是河南崛起、中原崛起的良好契机。因此,现阶段河南省应持续扩大中原经济区自身独特优势、发挥中原交通便利优势、展示中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优势、利用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优势,积极进行海外正面宣传。基于这一明确外宣目的,译者应深入了解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现状、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河南未来的发展规划,全面地、顺应发展趋势地向海外报道以河南为首的中原经济区,展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吸引先进人才、外商投资建设该经济区,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同时向外输出中原文化、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提高河南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孔祥立.外宣翻译:一种独特的翻译[J].语文文学研究,2010(12).

[2]李莉文陈滢张雨苓.河南国际形象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2(11).

[3]李瑛.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问题研究[J].翻译研究,2015(2).

[4]李英杰.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6]马庆霞.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及应对策略研究[J].外语教育教学,2015(3).

[7]谢岩.浅谈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促进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9).

[8]张换成.外宣翻译与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4(5).

该文章是河南省教育厅项目

项目名称:中原经济区舆情外译研究

编号:NO.2014-GH-735

猜你喜欢
中原经济区对外传播
中原经济区崛起的金融风险防范探讨
中原经济区旅游业金融支持研究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及资源优势分析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